教育部新规:2025年起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生成作业答案

时间:2025-05-13 19:33:17 来源:必应
  原标题:教育部新规:2025年起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生成作业答案
 
  新规背景与主要内容
 
  最近,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这两份文件旨在规范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及应用。从2025年起,将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的答案。 新规定的核心内容
 
  小学阶段:禁止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
 
  小学生被禁止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使用这些工具来辅助教学。想象一下,小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互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简单地依赖AI工具。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基础学习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培养。 初中阶段: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
 
  初中生可以适度探索由AI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比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一篇AI生成的文章,看看它是否有逻辑漏洞或价值倾向。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AI生成内容的局限性,还能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高中阶段: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
 
  高中生则鼓励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更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比如,他们可以研究AI的工作原理,甚至尝试自己编写简单的程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防范过度依赖AI的具体措施
 
  禁止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
 
  《使用指南》明确要求学生不得直接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用作作业或考试答案,以防止削弱独立思考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必须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依赖AI工具。 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AI
 
  《使用指南》还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比如,在美术课上,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创作,而不是让AI帮他们完成作品。这样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力,避免他们在完成创意性任务时过于依赖AI工具。 强化教师引导职责
 
  教师的角色变得更为重要,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AI生成文本中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以及文化偏差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AI技术的局限性,并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甄别能力。 网络反应与观点讨论
 
  支持声音:保护学生免受负面影响
 
  一些人认为这项新规是保护学生免受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有效措施,有助于维护学生的创造力和个人成长。他们认为,通过限制AI的使用,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位家长表示:“我非常支持这个政策,这样可以确保我的孩子不会因为过度依赖AI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担忧声音:可能影响教育资源利用
 
  也有人担忧,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这项禁令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利。他们担心,这种限制可能会阻碍学生接触和学习新技术的机会,从而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一位教育专家指出:“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要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