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伟:铁路投融资,唯有“开诚布公”方能“一呼百应”
时间:2013-08-20 09:46:35 来源:本站原创
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的所有权、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研究设立铁路发展基金,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法人投入。(8月19日中新网)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我国铁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他交通方式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薄弱环节,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我国铁路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这种近乎单一的投融资体制也使铁路系统不堪重负。回顾“民资入铁”历程,可谓乏善可陈,令社会资本望而生畏、鞭长莫及。当前,铁路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为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铁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那么,在国家挺力支持的大环境下,铁路向社会资本放开,如何实现“一呼百应”的效果呢?
首先要坦白无私,科学界定公益和经营权限。在铁路本身的公益属性和常年累积的政企不分的体制沉疴下,对于铁路承担的学生、伤残军人、涉农物资和紧急救援等公益性运输任务,以及青藏线、南疆线等有关公益性铁路的经营亏损,需要建立健全核算制度,形成合理的补贴机制。社会资本进入后,企业的效率诉求与制度的惯性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短期内不会消除。社会资本必须熬得住,进而化解这个矛盾,这就需要铁路和民资双方共同努力。铁路需摆正姿态,在保障社会资本的运营权和收益权方面做好文章,确保社会资本的市场权利和利益区划的平衡。社会资本也要明确,进入铁路并不意味着要减弱公共服务的责任,既要确保铁路的公共属性不稀释,又要确保资本的市场空间不压缩。
其次要以诚心待人,彻底消弭民企仍抱观望态度。铁路项目虽然投资量大、回报周期长,但是收益稳健,风险偏小,对民资大有吸引力。铁路投融资体改为民资进入传统垄断领域再度开辟路径,加之铁路体制制改革在形式上实现了政企分开的运作模式,也为民企投资铁路项目做好了制度铺垫。只要项目风险与收益对等、信息公开透明,就对资本具有吸引力。然而,此前民资股份遭国资挤占的现象屡屡发生,坊间资本对此心生芥蒂。如今,新组建的铁路总公司仍在运输服务及铁路网规划建设方面具有强大话语权,投资风险无法彻底消除,民资仍然不敢贸然走进铁路领域。如果相关政策风险得不到切实厘清,民资融入铁路项目的“玻璃门”就不能真正拆除,吸引民资投资铁路的政策也难以获得实质性破题。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