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传承发展“大文章”,让非遗文化绽放时代光芒

时间:2024-06-08 23:42:55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6月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4年也是我国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各地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将举办1.2万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特色活动。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传承,从文化自信到文明复兴,文化之火照亮复兴之路,引领着今天的中国。奋进新征程,要写好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大文章”,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而赋能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贡献非遗文化新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随着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全景呈现,非遗保护也“破圈”出彩。数据显示,20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有力有序、成效显著,设立23个 、200多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名录体系,普查登记非遗资源87万项,列入代表性项目名录10万余项,认定 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在全国设立“非遗工坊”6700多家。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从AI绘画实现“妙语生花”,到文心一言现场“作诗”与互动者无缝对话,再到用视觉动作捕捉技术设立的公共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让游客们尽情体验……一系列数字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让传统文化插上“数字化”的翅膀。依托数字技术,为 传统文化赋能,用科技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有力促进了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发展。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把锤子、一套刻刀、一张牛皮,刻画、敲击、推拉、挤压……传统文化融入手提包、腰带等各种皮雕工艺品,传承了上千年的老手艺焕发出新生机。近年来,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广泛宣传展示活动,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当代生活。大气唯美的汉服走秀、憨态可掬的仿真熊猫玩偶、巧夺天工的牡丹瓷……一亮相就吸引了观展人群的眼球。不仅如此,以民间“吉祥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了胶东当地的剪纸、戏剧、年画、面塑等民间艺术的营养元素,在作品中不断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创新与保护并进的形式,实现双向赋能,让 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发展。(陈康)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