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婚恋教育课重在构建婚姻价值体系
时间:2022-05-26 16:57:42 来源:川北在线
根据长三角地区多地发布2021年婚姻登记大数据来看,现如今适婚年龄的男女,初婚年龄均超过30岁。其中2021年湖北省襄阳市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35.23岁,女性为33.96岁,与2016年的29.41和27.27岁相比,5年里推迟了近6岁和近7岁。透个这些数据不难看出,适婚年龄男女的初婚年龄近年来呈现出持续性下滑,如果再加上更大比例的“不婚不育”群体,婚姻危机正在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社会问题。
初婚平均年龄的推迟有诸多原因,比如教育时间的拉长、就业压力的增大、对婚姻预期的提高等,由此造成的群体性焦虑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产生了区别于传统婚姻观的新型婚姻观。结婚意愿度的降低,除了物质上和事业的较多考虑,以“自为我中心”的价值观才是关健所在。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影响个体婚恋观的形成有三大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主观能动性。要让适婚青年打破自我设置的条条框框,勇敢的走向婚姻的殿堂,需要通过系统而专业的教育,使之形成健康的婚姻价值体系。
为什么要结婚,如何看待和处理婚姻,对于很多青年男女来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百思不得其解。没有经历过婚姻的实践,他们的经验更多来源于家庭和社会的“言传身教”,就如同性教育一样,家长无法提供专业的解读,反倒是讳莫如深而“谈之色变”,学校教育又存在很大的缺位,由此导致了认知上的先天不足。应试教育挤占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和资源,无数人进入了大学甚至社会,对婚姻的认知都一知半解,选择对象、夫妻相处、生儿育女等常识一片空白,既拉长了适婚青年接受系统知识并形成价值观的时间,又让他们错过了接受价值塑造的最好时机。一旦他们步入了社会和职场,要么没有时间去感受和学习,要么就会被非系统和专业的引导带偏。
大学是形成婚姻观的最好时机,也是进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时下,伴随着初婚平均年龄的推迟,以及不婚不育的日渐严重,此问题既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幸福美满,又影响到了生育率的可持续和国家的人口战略,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婚姻观的塑造,消减群体性焦虑所导致的“恐婚”“恐育”,巩固既有的婚姻基础,不断提高结婚率,持续改善和降低离婚率。对此,在高校开展婚恋教育课是构建婚恋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与社会、家庭和个体融合贯通,形成体系化的价值塑造。
高校婚恋教育课的核心在于,要教育广大青年男女“正确看待和处理婚恋问题”,并非“以结婚为目的”,而是做好结婚的准备和处理婚恋的各种状况。因而,这既是一种人际相处的“能力培养”,也是如何与人共处的“情感处理”,更是对他人和自身负责的“责任认同”。只有意识到婚恋需要男女双方彼此负责、相互体谅、互相包容,在处理爱情与婚姻方面才会理智大于情绪,包容多于自利,继尔以道御术,以术证道。
要让适龄青年正确而勇敢开展婚恋,就应当告诉他们什么是爱情,如何表达爱情,如何看待婚姻,怎么对待婚姻等。让大学生接受系统、全面的婚恋教育,从而提高“识别爱、表达爱、维护爱”的能力,才能减少失恋带来的伤害,也才能在婚恋的最好时机,勇敢行动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成了婚恋的高手,恋爱结婚才会水到渠成。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