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再深化,路在何方?
时间:2021-09-03 23:03:49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9月1日,随着新一轮“开学季”的到来,“神兽们”又背起书包回到了校园的怀抱。新学期,新气象,自7月24日“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育深化改革迈出的一大步在今年的开学季持续发力,再下良药,已然有了明显的效果。回顾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历经40年,提倡素质教育28年,历次改革呼声大、雨点小,改革推进艰难、成效式微。在“独木桥式”的高考体制的牵引和资本市场的大举入侵下,教育内卷现象严重,学生、家长、学校和教培行业各方都被裹挟进了贩卖教育焦虑的漩涡中,每一方都身不由己、身心俱疲。
“双减”政策的适时出台以釜底抽薪的方式给教育内卷来了个急刹车,资本市场的迅速抽离使得堂而皇之大肆贩卖焦虑的教培行业成了无源之水,迅速偃旗息鼓。不再“唯分数论”的基调一定下来,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三方互动从之前的剑拔弩张变得良性可期。随着录取改革深入推进,“择校热”、“学区房”等现象热度持续走低。课后托管的大力推广也让家长在职场与家庭的来回奔波中有了稍微喘口气的机会。9月1日出台的《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则直接亮出督导“利剑”,对狠刹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巩固前期教育改革成果必将发挥问责效用。下一步,教育改革再深化的方向在何处?教育资源稀缺尤其是优质资源的稀缺,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超大规模的国家而言,仍然是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公平属性应更凸显。教育机会均等、享受良好教育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积极权利。留守乡村的孩子们、农民工的孩子们、身残志坚的孩子们理应得到更多关注的目光,享受更多的资源倾斜。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广、退休教师返聘支教、社会志愿力量的有效参与都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看得到远方、开阔视野的窗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积极回应其情感需求,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无碍于他们成长为一个个健康有爱、有担当作为的成年人。
教育主体参与应更多元。针对作业管理、课后托管,各省市县都给出了类似的解决方案。如何进一步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在学校教育发挥主阵地作用的前提下,还要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家庭、政府、社会的内在自觉性和驱动力,实现多方共同参与教人育人。家庭作为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的第一道关隘,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培育、眼界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视。网络、报刊、书籍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都需要汇聚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给学生的课后教育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大餐。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和管理者,在明确教育的公共属性的基础上,还应强化监管职责,在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杜绝校园霸凌等方面守好最后一道门,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
教育内容供给应更优质。全域教育时代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1+X”课后服务发起的文体、阅读、社团等活动,直接切入教育本质,回归教育初心,让孩子们在学习、玩耍和思考中去追求真善美,对周遭世界无尽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必将被充分激发出来。在未来,成为一个拥有无可匹敌的创造力的自由职业者,或者一个甘于平凡但不甘于平庸的个体经营户都是值得追逐的理想生活。
教育成长路径应更广阔。高考是每一个学子和其背后的家庭很重要的选择,但绝不是 的选择。过去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只能选择直接就业,这种“断头路”式的教育模式严重限制了个人成长与发展。今年3月24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正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明确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业成果融通互认。唯有提供更加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学生的成长才会更加自由,个人的未来和发展才会具备更多的可能性。(程 晶)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