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舌尖上的谣言”混淆“舌尖上的安全”

时间:2018-07-18 23:59:14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文/田影影
 
  “塑料做紫菜”“棉花做肉松”……这些“谣言”曾经一度在朋友圈刷屏。为了治理“舌尖上的谣言”,由国务院食安办指导的“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7月17日正式启动。(7月18日《北京晚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今天,人们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只要求解决温饱了,而是讲究吃的健康、吃的绿色、吃的营养。在饮食上,不仅仅注意菜色、菜品,还讲究美食“艺术”,花色品种搭配等,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对美食的关注大大提高,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在网络上可以寻找美食的搭配、做法,也可以查询食物“混搭”是否健康。当然,网络的“双刃剑”,一方面给居民带来的“舌尖上的安全”,另一方面带来了“舌尖上的谣言”。
 
  “舌尖上的安全”保障居民饮食健康,有利于居民养生。而“舌尖上的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恶劣,百害无利,人人自危。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在网上屡禁不止、花样翻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统计,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食品安全领域正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
 
  塑料米线、塑料紫菜、塑料大米、塑料粉丝,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在网上屡禁不止、花样翻新。从整体上看,食品安全谣言大多是跨学科、多领域,有的是凭空捏造事实,有的是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有的是旧闻翻炒。总而言之,食品谣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谣言传播的背后是网络监管的缺位和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和缺乏安全感。信息时代,谣言传播速度极快,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网信部门的辟谣速度又远远落后于谣言传播。同时,分辨谣言需要大众很强的科普知识和社会经验,大多数公众对食品安全现状存在焦虑,对食品监管体系信心不足,为食品安全谣言提供了传播的“沃土”。
 
  为此,面对“舌尖上的谣言”,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多措并举、协调配合,别让“舌尖上的谣言”先声夺人。相关部门要持续开展谣言动态监测,让谣言止于真相;要创新科普,加大科普力度;要对造谣者下猛药,要在法律层面加大对食品谣言制造、传播者的处罚、追责力度。
 
  作为普通公众,我们在面对“舌尖上的谣言”时,不能盲目偏听偏信,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在没有断定消息真伪之前,不能广泛传播,要等待权威专家、相关部门核实。同时,要加强科学知识学习,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只有构建政府、企业、协会学会、新闻媒体、专业机构、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立体化、科学化、常态化的谣言“防控网”,有效抵制谣言传播,才能减少谣言给相关食品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给公众带来的心灵伤害,才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田影影)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