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网络造谣成为一桩赚钱的生意

时间:2017-12-14 12:17:17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别让网络造谣成为一桩赚钱的生意
 
  舒圣祥
 
  双十二刚刚过去,电商平台再次站在舆论风口.据《人民法院报》报道,近一个月以来,网上突然大量出现阿里巴巴“垄断市场”、“逼迫商家二选一”、阿里平台上“商家破产跑路”的网帖.近五百个账号在同一时间段,持续发出相关网帖超过9700多篇.每逢阿里大型活动、财报发布、新业务启动等时点,上述账号就会迅速启动,且行动一致、内容一致、风格一致,存在明显的组织化操控、规模化操作痕迹.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也都有表达的权利.无论哪个名人哪个企业,都不能置身舆论监督之外,这一点毋庸置疑.各种言论各种观点,哪怕事实上对当事人构成不利,也不一定就是造谣诽谤.但也应注意到,客观的评论、善意的批评,与无中生有的谣言、添油加醋的再加工甚至恶意的诽谤,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像那种“行动一致、内容一致、风格一致”的多账号集体行动,让人不禁想到“秦火火”之类的网络谣言制造机.
 
  互联网就像热带海洋,它的湿热只需一点小的理由就能把风暴搞起来.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越是精心策划的谣言,越是容易得到传播.互联网有“偏爱”谣言的特性,像是随时准备帮一个谣言泛滥开来.就像《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说的,民众的情绪常常因煽动而偏离真相和理性.专门通过互联网策划制造网络事件,蓄意制造传播谣言信息,恶意侵害他人名誉,因此在事实上成为一桩生意,对方名头越响,黑他就越值钱.
 
  比如最近网上很火的“马云见赵薇的次数”话题.马云之所以说跟赵薇见面次数不到十次,就是怀疑有人刻意炒作,借赵薇夫妇被证监会处罚事件,来败坏其个人形象.因为两人关系本没有外界传说的那么暧昧和密切,“我就好奇为什么我们总被人放在一起?”可惜,他这么一说,非但未能澄清什么,反而马上有人进行仔细梳理,贴图指出二者公开见面,至少11次,另一个说法是12次.
 
  10次与11次、12次,有本质区别吗?当然没有.不可能要求一个人,把与另一个人的每次见面都记清楚.“见面不到十次”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但人家只要把图片往网上一甩,打脸效果立马达到,成功实现了一次以搞臭别人为目的的网络炒作——意思很明显,你马云撒谎了.可马云为什么要撒这么个无聊的谎呢?对不起,没人关心.大家已经去关心另一个话题了.“马云撒谎与赵薇不熟”的印象,却已经在人们心里“坐实”.
 
  看,网络谣言就是这么可怕,只要添点油加点醋,就能把一个风暴搞起来,你甚至根本没有解释的机会.这是一种典型的广场效应——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这种心理多数时候使群众的群体道德水平比个人道德低下.在互联网这样人群聚集的“大广场”上,只要胡乱吼一嗓子,用几个“震惊”体标题,就能达到造谣效果,哪怕牵强附会,哪怕毫无逻辑,哪怕错漏百出.
 
  当然,并非所有的谣言制造者和谣言传播者,都是恶意的.治理网络谣言,真正应该严厉打击的,是那种利用人们的无知,来造谣生事为己谋利的行为.当网络造谣成为一桩十分赚钱的生意,网络世界就不可能干净得了,因此受到伤害的,也不只是某个名人某个企业,而是我们所有人.有多少收费造谣,打着网络营销和自媒体营销的旗号?是该好好查查了.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