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红利”新政诠释治蜀兴川重大考量
时间:2015-10-19 08:51:14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文/杜才云
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短缺是四川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让人才向“下”流动,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这些人才“红利”犹如源头活水,浇灌着人才之花,开始在四川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结出硕果。(四川组工网 2015年10月15日)
四川地处西部内陆,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其中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以及省内其他市县艰苦边远山区占到全省总面积的半数以上,由于这些地区人才引不进、高端人才不愿意来、降低门槛吸纳的低端人才用处不大、好不容易考聘个人才留不住,人才“短板”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如,阿坝州壤塘县2014年地方财政收入2000万元左右,仅相当于内地一个小规模企业年产值。
四川内地条件优越的发达地区已经与沿海地区旗鼓相当,落后地区被越甩越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区“剪刀差”,省委省政府针对调研中反映出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找准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以四川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构建了人才“红利”洼地,激励引导一大批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人才“红利”是治蜀兴川“对症下药”的惠民新政。四川主要出台了以下重大政策,将人才“红利”变现:一是全省开展两轮对口援助工作,各市派出了一大批内地 的技术型事业干部分赴藏区、彝区各县、“四大片”地区;二是根据四川实际出台意见,为偏远山区补充教育卫生专业人才4000人;三是构建造血机制,采取下派援助与上挂送培、岗位锻炼与能力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从全省统筹选派3000人赴基层开展援助服务,帮助基层培养培训3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每年选拔50名左右藏区专业技术骨干到内地发达地区学习深造6个月,选派100名左右省部级专家赴藏区开展智力服务,四川藏区人才已从过去的几万人发展到现在近20万人。藏区近4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中,中高级职称者达1.4万余人;四是四川不断强化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保障和扶持力度。过去两年,四川“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投入资金达7477万元,仅选派教育、卫生、社工人才就有4622名,培养当地人才1700余名;五是四川还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不断优化基层一线教育卫生人才配置机制,改变人才难留住的问题。四川民族地区卫生人才建设十年行动,每年投入民族地区卫生人才建设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为支撑。通过“阳光天使”、农村卫生“百千万”工程、“三支一扶”天使计划等项目的实施,以“公开直接考核+服务期制度+学费补偿”方式,每年招聘医学毕业生、执业(助理)医师、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医生等,切实解决民族地区和偏远农村的医疗卫生落后问题。
人才“红利”开花结果,边远艰苦地区面貌逐步改善。通过国家政策支撑,本土医疗卫生、教育、畜牧人才队伍数量质量并增,人才结构大大改善,解决了人才数量不足、难以留住人才的尴尬境地;通过内地技术力量支撑,边远艰苦地区农牧业资源得到深度挖掘,农牧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份量加重,农村群众收入稳步增长;内地援助医务工作者、本土培养的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三区”“四大片”的卫生医疗水平提升,患病群众得到及时救治;通过援助干部的传帮带“传经送宝”,本土干部人才得到各类交流培训并迅速成长,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一线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治蜀兴川第一要务就是推动四川和谐发展,新一届四川党政领导班子高瞻远瞩,用人才“红利”为杠杆,搭建基层人才集聚平台,敲开了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大门。人才“红利”新政是改革的“红利”,更是省委省政府治蜀兴川的有力举措。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