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开启声音之门-建筑声环境

时间:2017-04-24 17:24:26 来源:川北在线

  开启声音之门-建筑声环境

  Open the door of sound-Architectural acoustic environment

  孙燕1 (Sun Yan) 段勇2 (Duan Yong)

  摘 要:从背景和进展情况等方面介绍了声景及声景学,对声景的描述、评价、设计和声景学应用作了概述。指出研究声景使人们拥有了更有利的手段能动地保护、创造美好声音环境;指出以声景建设为着眼点进行开放式小区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规划具有的完整性意义。

  关键词:声景;声音生态学;噪声;声景评价;开放式小区;声景设计

  Abstract: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Soundscape and Soundscape aesthetic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n Soundscape. The introductions on the Soundscape evaluatio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are the other poin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Soundcape, more actions can be taken effectively to protect and create sound environment. Prospectively, it can be taken advantage of on the urban ecology planing,open residential district as well as city sound environment.

  Keywords: Soundscape; Acoustic Ecology; Noise; Open residential district; Soundscape evaluation; Soundscape design

  随着社会和经济水平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的品质,生态观念深入人心,但了解声音生态学(Acoustic Ecology)的人可能很少。声音生态学也被称作声音景观学,或声景学(Soundscape)。尽管它不是一个新名词,但由于国内声景研究的起步晚,人数少,所以很多人对声景学比较陌生。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印发,明确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开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开放式小区已成时代要求。开放后如何解决住宅小区的噪声问题,小区的声景设计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起源和研究范畴

  “声景”(Soundscape)由“景观”(Landscape)一词演化而来,声景的概念是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Granoe)1929年首先提出的,用来描写以听者为中心的声环境。1960年代,加拿大音乐家R. Murray Schafer发现,城市中除了噪音之外,还有其他很好的声音,如在城乡的自然环境中,有一些值得欣赏和记忆的自然的声音、文化的声音,这些声音被Schafer称为“环境的音乐”(The Music Of The Environment)。1960年代末至1970

  年代初期, Schafer创立了一个新的学科——声音生态学(Acoustic Ecology),也称声

  景学,并创立了以教育以及研究为主的“世界声景计划”(The World Soundscape Project,WSP)。声景学主要研究人、声音、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人们自觉感知环

  境的方式以及探讨协调声景整体的可能性。声景学结合生态学研究成果,与环境心理学、环境影响评价等紧密联系。同时,它还从声学、环境科学、音乐学、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来看待和分析声音,所以声景学是一门跨领域的交叉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是怎样改善声景,即怎样保护、鼓励和增加那些有意义的声音,而淘汰和削弱那些无聊或有害的声音。Schafer认为,每个人对于其周围声环境的构成都负有责任,“我们应该尝试着像倾听音乐作品一样来感受它”。

  对于声景学的研究范畴,秦佑国教授在《声景学的范畴》一文中从人、环境和声音三者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声景学是从审美的角度和人文的角度研究环境中的声音;它是研究人对环境景观观看时,在场声音及其听觉感知的作用;是研究人在倾听声音时,在场环境及其视觉感知的作用;研究伴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存在的声音遗产的保护、留存与记录。这些概括厘清了初识声景学的人们对声学领域中的传统声学研究与声景学研究范畴区别与联系的一些模糊认识。

  2 声景学研究的开展情况

  “WSP”创立后,得到了加拿大Donner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它首先着手研究当时加拿大的声音景观环境。他们对一些地区的声音效果进行了采集、保存,建立数据库。在出版的《The Vancouver Soundscape》一书中,首次提到了声音景观与居住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后,他们在CBC Ideas广播电台开办了名为“Canada Soundscape”的节目。1975年,Schafer教授领导一个5人小组在欧洲一些大城市做学术报告和开专题研讨会。同时详细的对位于瑞典、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苏格兰的五个乡村的声景情况进行调查,随后出版专著《European Sound Diary》和《Five Village Soundscape》,建立WSP的数据库,用于声景学研究。Schafer教授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The Tuning Of The World》在1977年出版(1999年再版)。另外的一部重要著作是1978年Barry Truax出版的《Handbook For Acoustic Ecology》。

    经过了约20年的缓慢发展,1993年召开的世界景观研讨会成立了世界声景学会。2000年该学会正式出版专业杂志《The Journal Of Acoustic Ecology》。早在1985年,日本就进行了第一个较完全意义上的声景研究项目――东京神田声景工程。1993年,日本成立了声景研究学会并在1999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声景学专业杂志《Soundscape》。现在日本声景学会是世界最大的声景学组织,对声景学研究有后来居上之势。该组织的宗旨是使人们更加关心自己周围的声音和声音环境,关注声音的历史环境和文化内涵。

  3 声景描述和评价

  Schafer教授借助音乐上的术语描述方式,在声景学中将区域声景中的声音分为三个方面,用它们来表述该特定区域的声景,包括主音、信号音和标志音。主音指的是区域空间中的基本声音特色,如风声、水声及交通噪声等。信号音或前景音是利用本身具有的听觉上的警告作用来引起注意,如钟声、号角声、汽笛声等。在排除了主音和信号音的基础上,可以被社区居民和来访者注意到的声音为该区域的标志音,它往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区域声景的基本特征的表述,并在一定程度区别了不同区域的声景。

  对声景的评价,有时可以用保真度来考察。按照声音在声级、频谱和节奏上平衡度的高低,声音的保真度有高低之分。高保真度环境声音重叠部分较少,主音和信号音能被很好的区别,而低真度环境声音重叠部分较多,同时低保真度也被看作是噪声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主音和信号音区别的难易程度以及声级、频谱和节奏的平衡度可以大致确定声景的保真度高低,从而做出基本的优劣判断。

  有时,也可以采用“听觉空间”大小来衡量区域声景的优劣。听觉空间指的是在某特定区域,能够听到某个声音的区域范围。同一个声音,在城市道路和乡村地区的听觉空间大小差别很大。一般认为,同一个声音在某区域听觉空间测定时的数值越大,则该区域的声景越好。

  另外,还有利用产品声质量等对声景进行评价的方法。

  4 声景与噪声

  作为声音整体的组成部分,噪声问题被纳入声景学研究的范围之内。在城市公共环境中,有美好的声音,也有人们不愿听到的声音。由于个人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于同一种声音,可能会产生喜欢或者厌恶的不同心理感受。声景学按照声音美学和心理特性对声音的类型界定时,采用了与物理声学不同的噪声测定方式,这里的噪声与那些使人身心愉悦、具有正面作用的声音对照,噪声使人厌恶、对人有负面影响。此外,从噪声与人的视觉感觉的联系上,有的声景研究学者认为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视觉对人的主观听觉有很大影响,在发出的声音和人们所期待的环境和场景不融洽、不符合时,这种声音也被认为是噪声。Schafer的观点认为,充满噪声的现代社会缺乏声景的平衡。他的观点中对噪声的理解具有相对意义,认为噪声是一种声景失衡的表现。Schafer的观点对我们认识人和噪声的关系很有启发,Schafer说:“噪声污染的结果是我们不再仔细聆听。我们通过减少噪声来抵制其污染,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手段。我们应该寻求另一种方式使环境声学成为一项积极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城市面貌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景观与生态逐步改善,但城市声音景观发展却没有协调一致的同步改善,甚至像城市大气污染一样进一步恶化。对于控制和改善城市噪声状况,声景学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噪声污染应从被动的治理向积极主动地减少噪声源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生活的声环境转变,同时,声景学研究也为景观规划工作者开辟了新的切入方向。城市声音景观发展的失衡给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新课题。无疑,声景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合理应用,为北京以声景建设为着眼点进行噪声治理,开展以强调保持良好生态为特点的城市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5 声景设计

  声景学通过对声音景观的系统研究,试图来说明和探求消除噪声、创造美好声景的方法,并最终通过有意识的声景设计,决定我们周围的声音环境。

  基于声景学研究和应用,相关科研人员在北京开展了一些具体实践活动。比如,调查北京过去的声音,挽救濒于灭绝的声音,建立“声音博物馆”;调查北京现在的声音,筛选“好”与“坏”的声音,建立声音评价系统等。当然,他们的实践活动还包括声景设计的实践,也归纳了进行声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调查:即调查整理声音,把握环境的声音特性,对声音进行分类;

  2、分析:把环境的使用目的作为设计对象,分析和确定各种设计要素;

  3、具体展开设计:

  (1)针对原环境自身的不足,对原始声音进行清理。

  (2)创作声音作品。针对声景设计时构造人和环境关系的特点,尽可能发挥出声音的艺术魅力,设计创作选曲和使用大自然的声音。

  (3)用声音表现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多情况下要用特定的声音进行艺术地组合来表现。

  (4)声音和环境的协调。包括以追逐声音的变化来追求人与空间的和谐以及合适的音量与背景噪声的相对关系。

  (5)声音源的形态。在某些情况下要使用电声系统时,应考虑扬声器的设计和选择问题。

  6. 开放式小区景观设计中声景学的应用思考

  如何将声景学引入开放式住区设计领域,从而推动开放式住区生态化的设计进程,尤其是对于一些临近交通干道(城市主干道两侧,室外轻轨沿线,飞机航道附近)的住区,交通噪声是居住区声环境的主要噪声来源,室外的声环境特别不好,希望在景观层面引入声景学设计要素,改善开放式住区居民的声音舒适度。通常情况下,住区附近的绿化都会降低周边噪声给居民带来的烦恼,减轻压力,或者增加一个令人愉悦的环境声来覆盖噪声,使噪声不被人注意。比如北京轻轨13号线沿线的住宅小区,可以在轻轨隔音墙上增设垂直绿化,绿化也许并不能直接降噪,但是可以给人视觉上的美感,削弱居民对噪声的敏感。

  住区声景学对开放式小区的边界空间的设计尤其重要,各种结合了绿化的居住区边界形式深受居民的喜爱,如何结合原有地形地貌设计出绿化声屏障来改善以后的开放式住区的声环境是我们从业者以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7 结语

  声音不仅仅是它本身,它还是历史,是记忆,是不同的观看方式。如果以前我们通常意义下的景观是为“观”而设,那么现在我们还要为“听”而造。声景研究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它不仅包括听觉效果,还包括视觉效果以及人的生活环境。研究声景使我们拥有更有利的手段去能动地保护、创造美好和谐的声音环境。启发我们在营造景观环境时,应该把曾经被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声音”找寻回来,完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从而使得人类从眼界获取的世界面貌因补充上了有意义的声音信息而变得完整,呈现真正由空间和时间构成的“自然”的本来面目,人们得以怡然自乐。这样的城市空间环境既“悦目”又“悦耳”,可以让我们自由地开启城市声音之门,聆听自然。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