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间去考验“雷人建筑”吧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太湖南岸的一座酒店因其独特的环形结构,被网友调侃外形酷似立起来的“马桶盖”,成了网络上“毁楼”风气的新的中枪者。
央视新大楼“大裤衩”、苏州东方之门“秋裤门”、杭州奥体中心“比基尼”、抚顺生命之环“大铁圈”……近几年来,大型标志性建筑设计风格日益激进个性,也使得网络上频发“雷倒众生”的感叹。
对于这些建筑的业主和设计者,以及其所在的地方政府而言,他们显然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评价。这就如同父母绞尽脑汁给子女取名,结果百密一疏,“嘉名”反而成了小孩被人取绰号的“笑柄”。
“反者道之动”,有人希望通过标志性建筑来建立权威,当然有人也希望恶搞标志性建筑来解构权威。事实上,只要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学校生活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听到对于当地标志性建筑的戏谑性解释,这样的解释比比皆是、由来已久,只是无缘通过互联网放大而已,只能作为民间文学,口耳相传。
但是,对于一座建筑的审美价值,要马上得出结论并不现实。世界建筑史有许多现成的案例,最 者当属埃菲尔铁塔,左拉、莫泊桑、小仲马等大文豪都加入了炮轰者行列。铁塔建成后差不多百年时间,贝聿铭在卢浮宫前建设的玻璃金字塔也招致了大片的反对之声。
而在中国,《诗经》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句成语“筑室道谋”——3000多年前的建筑师就得出了结论:在路边盖房子如果要听取每个行人的意见,管保建不成。在那个建筑样式远没有今天多样、建筑技术远没有今天先进、建筑材料远没有今天丰富、建筑美学远没有今天成熟,且人口远没有今天众多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做了正反两方面的表率。
从逻辑上讲,埃菲尔铁塔从恶评如潮到好评不断的变迁,当然不足以证明那些“雷人建筑”今后就一定“咸鱼翻身”,成为建筑史上的丰碑。但是,在恶评如潮中,我们同样要警觉已故作家王小波在杂文批评过的一种心理——“任何一种东西,只要足够复杂,其中有些难以解释的东西,就被往坏里猜”。因为,如果“往坏里猜”的话,“恶搞”并不能排除同业竞争失败后的泄愤。
否则,喧嚣恶搞往往会成为犀利质疑的障碍,进而成为被批评者把网络批评当做意见泡沫的挡箭牌,使权力永远无法树立对草根意见的敬畏之心。让时间去对“雷人建筑”评头品足吧,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这些建筑在建设中是否非法用地,是否存在隐患,是否污染耗能,是否靡费公帑,如果它是纯商业建筑,就更不必亟亟乎将其打入另册了。
对于公共建筑,政府部门应该在恶搞声外去倾听更深层次的不满:好钢有没有用到刀刃上?花这些钱有没有效用?这些建筑是只能让人仰望,还是能供人徜徉?是满足虚荣还是满足实用?2300多年前,孟子曾经对一位国君说过,你的花园如果能让子民纵情游览,面积再大,人们也没意见,如果门禁森严,面积再小,人们也会牢骚满腹。(记者 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