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青春片扎堆 业内:盲目跟风或致题材泛滥(2)
台湾地区导演九把刀执导的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曾一度引领青春片热潮,内地导演李芳芳执导的《80后》也曾广赢口碑,但内地青春题材的真正火爆还是从《致青春》引发的“怀旧风”开始的。导演赵薇曾表示,自己拍的是真正属于内地人的青春片,而影片也的确引发了观众共鸣。但事实上,姜文执导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内地青春电影的代表作,可惜影片带来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内地的青春片甚至一度销声匿迹,为何2013年突然大爆发?
因为赶上了中国电影更新换代的时候,一项权威数据更是为青春片的走红提供了客观依据。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为21.5岁,43.5%的观众将影片类型当作观影参考,43.2%的观众注重演员阵容。它反映了某种趋势,那就是大规模的学生人群正在涌入影院,加入了看电影大军中。大三学生小吴告诉记者,一有新片上映身边的同学都会抢着去看,“好像不看几部热门电影就少了和同学交流的话题,而且平时约人看电影,感觉就跟约人吃个饭差不多,成本也不是特别高。 ”
对于这部分年轻观众而言,俊男靓女演员演绎的青春剧情可能会更受他们追捧,如果故事是发生在校园或大学毕业刚刚踏入职场这段期间也更能引发共鸣。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近年来大批古装大制作、好莱坞爆米花大片充斥影市,观众在审美疲劳之后需要的恰恰是回归真实的本我,人人都经历过的青春给了所有人一个情感渲泄的出口。
真实的青春拒绝跟风炫技
从《泰囧》神话式的走红,到《北京遇上西雅图》的高票房,再到《致青春》等青春片的崛起,国产类型片正日趋明确化,而坚定不移地做类型片,尊重市场、尊重观众也渐渐成为圈内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但就在青春题材走红的同时,也有业内人士不禁担忧,一旦一个类型题材爆红,马上就会出现对此类型电影的过度消费、题材扎堆的情况,最终再次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如今的青春片市场才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完善培育,如果一窝蜂地靠贩卖青春回忆,堆砌当红明星,拼接幽默桥段,青春片最终要被做坏。
而就目前公映的青春题材而言,由于导演大都属新手,他们虽聪明地认准了青春类型片,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是《致青春》后半段的一泻千里,还是《小时代》的低级炫技,都显示出青春题材的不完善。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分析说:“这些片子能获得高票房,跟三四线城市影院迅猛发展有关系,三四线城市的票房在市场中所占份额,也从以前的不到10%,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近4成。观众对电影画面品质要求没那么高,但随着他们欣赏水平的提升,这类片子慢慢就入不了他们法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