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李小龙:超越时代的传奇 亦狂亦侠亦温文
1973年7月20日,年仅32岁的李小龙猝然逝去,成为永远的遗憾。今天是一代功夫 李小龙逝世40周年纪念日,作为最早将中国功夫带到好莱坞的演员,李小龙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他的武功、电影都成了众多后辈模仿和致敬的经典。斯人已逝,传奇不灭;美国、日本、中国等都在近日举办了纪念活动。
1 一种精神
亦狂亦侠亦温文
中国功夫获得西方关注,肇始于李小龙。1964年,他在全美空手道大赛中击败蝉联三届冠军的罗礼士,一举夺冠,继而又在长滩国际空手道大赛上表演蒙目拦截攻击、寸劲拳等绝技,引起轰动。
如果说,作为竞技项目的武术为李小龙赢得西方关注的话,那么电影是他获得全世界目光的“钥匙”。在功夫电影方面,李小龙是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很多方面甚至是前不见古人,后无来者。将Kung Fu(功夫)一词写入了英文词典的李小龙除了启发中国电影人将武术通过电影的包装得以弘扬之外,也创立了一种艺术风格。表情、身段、姿态以及精神世界共同勾勒出李小龙的银幕形象,具有高度辨识度。
在自创的截拳道中,他抛弃传统形式,忠实地表达自我。“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截拳道的纲领和要义,将东西方哲学理念运用于武术,是一种搏击指导和方法论。李小龙认为,让你的思维如水一般没有束缚,招式变幻的伟大可以在水中得到启迪。功夫应该和水一样是流动的。
在多重标签之中,李小龙首次将自己定义为武术家,其次才是演员。李小龙告诉人们,无论资质如何,人人经过奋斗都可以成功,这并不仅限于武术或者电影。
2 一个文化符号
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如同迈克尔·杰克逊对中国人是一种特别的美国文化符号一样,李小龙同样是无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手握双节棍、脚蹬黑布鞋、一身黄色黑杠连体裤、身轻如燕的灵活身手、标志性的嘶吼、打得坏人跪地求饶……这是李小龙发展到鼎盛时代最经典形象。《精武门》是李小龙集风格之大成的代表作。当陈真以一记飞脚踢碎租界公园大门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将“东亚病夫”字幅撕碎塞到日本武士口中等 情节令多数观众都会产生“肾上腺素狂飙”的快感。
对于中国人来说,李小龙适逢其会。北京大学教授、文化批评家张颐武对此的解释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尚未开放,一度被国际社会边缘化。在当时的情况下,海外华人就代表了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毫无疑问,李小龙及其饰演的所向无敌的角色增强了海外华人的种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