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泛滥成灾的背后:500元可以买个“大师”(4)
“有的机构要价2000元,有的要1000元,还有的标价500元。人们都觉得有了一个大师称号,卖产品的时候就可以提价,就可以挣到更多的钱,所以就会有人交钱买称号。但是现在这个行业里边竞争也多了,都打价格战,这方面也不好做了。”记者打电话给一家公布具有评选资格的工艺美术协会,其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大师光环带来的利益让无数人眼红,管理系统的混乱又让这些人有空子可钻。
许春静说,大师乱评选,大师称号泛滥,不仅仅对“大师”二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荣誉价值造成了损害,让大师变得庸俗化,给一些真正的大师带来困扰,更让一些人打擦边球,从中谋取经济利益。“前些年国家也曾下发了一些文件,要求减少、不能乱评比,国家还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引起重视,真正地规范起来。”
除了评选造成的大师混乱,社会上也不乏个人借用大师的名号虚假宣传,企图吸引更多的顾客。
在十几年之前,大师给人的感觉还是高高在上的。对比曾经对大师的崇敬,如今人们提起大师时明显多了些水分和铜臭味。
许春静认为,国家鼓励工艺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一些人员进行评选、认定,授予一定的称号,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真正的大师应该从两个渠道出现,一个是政府管理部门,另一个则是经授权的权威机构,经过严格权威的程序评选出来的大师。
梁先生和许春静都表示,国家有望在今后几年中进行相关的规范工作。
亟待规范的评定体系
之所以出现大师乱评选的现象,跟社会上各行各业大肆流行的评选风气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评选系统自身混乱,管理不规范。
所谓大师,是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等。意思不难理解,让人琢磨不透的却是大师称号的认定和含金量。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师”称号在工艺美术中泛滥,又是什么原因让大师的崇高、深厚内涵遭到质疑。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不少工艺美术项目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