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传记》
《邓小平传记》 - 基本信息
书名:邓小平传
作者:原著
ISBN号:7-208-02364-6
价格:CNY15.00
出版地:上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
页数:328页
开本:21cm
《邓小平传记》 - 创作背景
英国前驻华大使、邓小平传记作者理查德·埃文斯爵士是从驻华大使任上退休返回伦敦后,在一位出版商的建议下决定写作邓小平传记的。为此,从1988年到1992年,他花了4年时间潜心研究邓小平生平,阅读了大量中文原始资料以及法文和英文材料,并采访了相关人士。
《邓小平传记》 - 写作目的
理查德·埃文斯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里的故事——20世纪中国历史大故事中的邓小平生平故事”。
《邓小平传记》 - 作者与邓小平
邓小平传记作者理查德·埃文斯与邓小平有过5次面对面接触。用他的话说,他见过作为解决香港问题主要决策者的胆识过人的邓小平,也见过纵论中国国内和国际事务时充满睿智的邓小平。埃文斯称邓小平是一位“具有磁铁般个人魅力的伟人”,他确立了中国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
《邓小平传记》
“邓小平最伟大的贡献无疑是1978年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使发展成为中国的首要目标”。他说,这不仅是邓小平本人所追求的政策,也被他之后的中国领导人所继承,至今没有改变。这一政策,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令人惊叹和非常成功的。它令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使中国的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今日之中国,无论对地区还是对世界局势均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
埃文斯认为,在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邓小平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解开了谈判中的难解之结,作出了历史性的决策。埃文斯说,邓小平把“一国两制”的构想应用到香港,使香港前途得到保障,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成为可能。他也是一位非常强硬的谈判对手。
不仅如此,埃文斯说:“邓小平始终希望与尽可能多的国家建立 的友好关系。”他指出,中国大大加强了与美国、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以及印度和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关系。邓小平使中国更强大、更富裕、更繁荣,而中国的强大也促进了世界和平。
在与邓小平的接触中,最令埃文斯难以忘怀的,当数1986年邓小平款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情景。他说,这不是一场政治会晤,而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社交聚会。“我们在一起吃了顿非常随意和开心的午餐,席间不谈政治,而只谈些家长里短等等。邓小平和女王的聊天,非常友好和随意。当时邓小平已经82岁,但精力仍然极为充沛”。
在埃文斯眼里,邓小平“非常有活力、果断,很有想象力。他也具有人们所说的那种磁铁般的个人魅力,因为他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行动主张”。
《邓小平传记》 - 出版发行
埃文斯撰写的《邓小平与现代中国的塑造》(英文译名)一书首次出版于1993年夏天。到目前为止,该书英文版已销售了2.8万册,并被译成了中文(《邓小平传》)、日文、泰文和。
《邓小平传记》 - 书评
该书以纪实的手法详实地记述了出身于平民家庭的邓小平生平经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以外的东西,我觉得更多的是从这位伟人身上,总结出人生的经验和感受。
这本书是记载了一个名人辉煌的一生,看到了他的成功,我也受益匪浅,并对邓小平有的深刻的认识,对他的丰功伟绩有了更多的了解。
《邓小平传记》 - 图书内容
第一章 农民的儿子
(1904-1920年)
邓小平本名邓希贤,参加革命后才取名邓小平。他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中国西南最大的省——四川省的农村,农历是七月十二日。邓小平本人年轻时一直使用这个出生日期。根据20年代的记载,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所登记的出生日期也是7月12日。
《邓小平传记》
邓小平的父亲叫邓文明,是一个小地主。母亲淡氏,是邓文明的第二个妻子。他们居住在距广安县城几里远的牌坊村。广安县位于四川省的东部,这里遍布着小山和小溪。邓文明拥有大约10公顷土地,在好的年份,足能收获10吨粮食,广安是一个相当大的地方,拥有几干户居民,但是这里不是四川最繁华的地区。四川的动脉长江,从西南穿越全省流向东北,途中汇合了不少支流。广安坐落在长江的支流嘉陵江边,但距河谷还有很长的距离。广安距省会成都二百多英里,要绕过几座绵亘的山脉,距最近的城市重庆也有一百英里。
在邓小平出世二百年以前,邓文明的祖先从华南移居四川。他们本是客家人。客家人是汉族的一部分,原居住在中原,后来迁移至南方,在这之前的几个世纪里,他们的情况还是神秘的。客家人所讲的方言和所保持的风俗习惯,与中国南方当地的其他汉族人和非汉族人都不同,然而,邓家或许在迁至四川前就已经放弃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到了18世纪初更加可以肯定。因为此时邓家出了一位名人,他在朝廷里做了大官。这个人叫邓时敏,在乾隆时当过翰林、大理寺正卿。1774年邓时敏告老还乡。他死后不久,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村口建起了一座牌坊,上面雕刻着皇帝的御笔,这个村子从此就改叫牌坊村了。“文化大革命”中,这作为邓小平的罪状,村子被改名为反修生产队,牌坊也被捣毁。尽管后来村子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但牌坊却没有重建。
邓文明是个精力充沛、乐观向上,喜欢社交的人。在邓小平离开家以后的生活中,邓文明一度曾成为广安县及其周围地区有影响的人物,指挥过几百人的民军。牌坊村那些还记得他的老人对外国游客介绍说,邓文明乐于同人交往,在调解地方争端时处事公道。在家里,他严格而又谦和。他对孩子们的训戒是严厉的,但当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仍愿意倾听他们的陈述。他生前没有照片,人们记得,他中年时谢顶,蓄着大胡子。邓小平倒一直没有谢顶,但他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
邓小平的母亲并不引人注目。当邓文明确定第一个妻子张氏不能生育时娶了淡氏。淡氏的娘家家境可能很不错。她嫁到邓家时的嫁妆是一张雕刻精巧并上了红漆的大红木床。这样的嫁妆,贫穷的父母是提供不起的(邓小平就出生在这张床上。80年代在邓文明的旧居里仍能看到它)。淡氏为邓文明生了四个孩子,邓小平排行第二,也是三个儿子中最大的一个。后来,大概在1920年邓小平离开家之前,淡氏变得体弱多病,20年代后期她便去世了,据说死于结核病。设人写过成讲过她同她的孩子们的关系,所以很难推断她对孩子们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孩子们对她怎么样地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