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阅读:“昂贵”体验如何盈利?(2)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打“品质”这张牌,还能持续多久?
对记者表示,培养读者的版权意识,形成真正的消费习惯,这个周期至少需要3-5年,而多看当下的应对策略便是:“让正版的品质做的超过盗版”, 说,“如果一本电子书,设计足够精良,读起来很舒服,买到了书还能享受全方位的阅读服务,而且价格也不贵,你为什么还会去买盗版呢?”
而以出版《乔布斯传》数字版而闻名的唐茶的创始人李如一则表示:“纸书产业已经非常成熟,但盗版纸书从未绝迹。盗版可恨,但单纯地打击盗版而不同时构建正版环境,并不能改善电子书市场的现状。只有持续提供优质、价格合理、支付简易的电子书,才有可能让电子书的未来早日现身,并让作者和出版方的利益在一个健康、良性的环境内得到保障。”
精益创业:“ ”就是模式
从创立多看伊始,王川似乎意料到了这个行业的难度。他找雷军谈投资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能不能做一家赔钱的公司?”此后,王川见到每一位投资人都会强调这家公司“不赚钱”。
靠“不赚钱”的概念,王川拉到了包括雷军,徐小平和晨兴资本在内的1100万美元投资。
从远景看,多看的未来很光明,雷军曾对多看的未来做过设想,如果电子阅读器能做到500元以下,中国消费者的普及将是几何数地增长。
而眼下要做的事儿,则只能是在行业的“红海”拼命找活路。
中国的电子书市场,竞争已经堪称惨烈。一方面,市场中已经有中移动,联通这样的大型电信运营商,而阅读终端制造的行业老大汉王和手握内容优势的盛大也已确立了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擅长规模作战的电商,也开始加入到圈地运动中来。从用户规模和供应链资源上,他们无疑更接近“中国的亚马逊”。
这些行业里的“大胖子们”和多看都在做同样的事——积累用户。
“多看致力于以打造优质用户体验变现,目前其所提供的用户体验已得到行业内认可,但至于盈利方面由于精品电子化的成本过高,实现盈利需要规模优势。”分析师李艳艳如是表示。
但在吸引用户层面,大佬们出手无疑更阔绰。
2011年12月,当当网宣布电子书付费下载业务上线,并号称与全国一半的出版社合作,图书规模很快增加到10万。而此后不久,京东商城也同样宣布启动电子书刊项目,排场也不小,首期上线图书品种超过8万种。
从内容资源来看,无论是当当还是京东,都与多看类基本重叠。这不由会引发一种尴尬的假设:如果电商推出的电子书不至于质量太差,面对丰富的图书品种,用户还会选择体验更好但内容资源要小得多的多看么?
对于这个事,王川表现出了一种拧劲。“具体怎么赚钱,我不知道,我也没想过。我只是认为,认真地做好产品,让读者真正地受益,就一定能赚到钱。”
记者曾问王川,多看能走多远,王川回答:他从不考虑这个问题。
把阅读体验做到 再 ,也许这就是多看的商业模式。
而这也许是 的模式,作为天使投资人的刘芹对记者说:“从生存角度讲,做好阅读体验仍是多看这样的小公司的 机会,拼别的,一点机会都没有。”
但同样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专注于阅读体验,已经成为多看在早期的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引爆点。但是随着经营的深入,这种引爆点最终还是会变成产品的基础价值。如果有一天,行业内所有的竞争对手都能做到统一的体验,多看怎么办?
“单纯的所谓‘阅读体验’是一种被高估的东西。好的阅读体验是阅读产品的基本要求,不值得当作优点夸耀。能让读者看到什么样的书,才是最重要的。”同样追逐阅读 体验的李如一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多看未来应当尝试从用户方面分类,偏高端的用户对用户体验还是在乎的,但这种模式只能发展作坊模式了,继续耕耘小众市场。”对于多看的未来,李艳艳如此评价。根据实际情况看,单纯的依靠阅读的品质成为中国的亚马逊,也许真的只能等待奇迹发生。
但同样的问题,在知乎的论坛中,却有不同的回答:“乔布斯当年在做音乐,MP3,手机之前,这些行业哪一个不是红海?”
王川曾对记者说起投资人徐小平对他讲的一个故事:“有人说犹太人没有自己的祖国,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民族,但犹太人的回答却是:我们的祖国在书里。”
“如果坚信自己的民族有希望,就一定会有人读书。”徐小平对王川说:“如果你相信这一点,你就坚持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