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陵:锻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原标题:陕西黄陵:锻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2022年底,陕西省黄陵县启动“党员县级领导包联片区、部门单位包联村,强村带弱村、大户带小户”的“两包两带”机制。如果说“包”是运行保障机制,如何“带”出精气神,才是激活干部动能、促进发展要素流动、引导各类服务下沉乡村的路径所在。自运行以来,黄陵县“两包两带”的做法进一步盘活了人员、技术、信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特别是锤炼了干部作风,为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夯实了制度基础。
瞅准目标不放松 打破条块“齐上阵”
“两包两带”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瞅准乡村振兴总目标,举全县之力先行先试。二是打破条块分割,最大限度激活105名县直部门单位党员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和工作动能。
“乡村振兴工作到了县一级,不是某一两个部门的事,而是全体党员干部的事。为探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解决‘谁来抓、怎么干’的问题,县里出台‘两包两带’工作机制,特派专员下沉,并且协助各自帮扶村制定未来三年的目标和行动计划,目的就是举全县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黄陵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军说。
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总目标、总要求,黄陵举全县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105个县直部门单位打破条块限制“齐上阵”,在激活“特派专员”工作动能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效果突出,成为黄陵县直部门单位的主责主业。
“群众眼里的‘特派专员’就是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往往经验丰富、懂政策、人缘熟、社会交往广泛。‘特派专员’积极性调动起来,群众明显感到能为村里办实事。”对口回乐堡村的黄陵县人大办公室主任李斌说,现在每周都想往村里跑,几天不去就像少了啥一样。
“特派专员”常下乡能办事,改变了以往以部门为单位、对口帮扶人员多变的缺点,也培养了村里党员队伍。“通过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不仅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还发挥党员优势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绿化美化村庄环境,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整村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黄陵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赵文平说。
强化结果重导向 考核机制重保障
乡村振兴要统筹规划,也要有考核机制做保障。按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黄陵县实行差异化考核,先后推出一组实施意见、行动方案、考核办法,包括涉农资金管理绩效考核与激励奖惩办法等,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为落实‘以工哺农’,发展中药材产业,黄陵县店头镇的书记、镇长多次找到我们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他们的诚意和合作发展惠农产业的决心,让我也下决心把全国苍术种质资源库落在了这里。”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牛俊峰说。
享誉“皇家贡米”美名的潮塔村,近年来大力发展稻渔立体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实现水稻与鱼蟹虾循环共生,注册“轩辕祖稻”商标品牌,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劳务输出39名,人均年增加劳务收入5700元。
干部作风更扎实 “冷热不均”需加力
“下一步,潮塔村将探索稻渔生态循环、文旅休闲融合路径,围绕森林公园等景区植入稻田画作、青少年研学等旅游项目,带动农民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潮塔村党支部书记麻园林说。
潮塔村鼓励村民开农家乐、劳务输出、当养殖户。如今,村里运营的运输车辆有22辆,5户人家开了农家乐,村里有了小龙虾养殖基地,多了养鱼专业户、养鸡专业户……潮塔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
随着产业壮大,村民定期分红,日子越过越好。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听闻村子里的“新景象”,纷纷回来当起“新型农人”,党员干部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牛俊峰团队目前正在跟店头镇建庄村开展“产学研”合作,包括高标准建设苍术育苗基地、智能阳光温室、加工量产区三大板块。他说,“有了地方政策和基层干部的支持,我们也有信心持续投入科研力量,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把标准化育苗基地在黄陵有条件的地区广泛复制。”
可以说,黄陵如今党员干部一心扑在乡村振兴上,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少数“特派专员”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不够,办法和措施不多;有的村组党员干部能力不足,尚未培育激发出助力乡村振兴的“真本领”等。但此项工作以调研开局、以创新开路,在落实中创新,在实干中担当,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陕西省黄帝陵文化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陵县委书记刘矿平说,乡村振兴关键是要解决“谁来抓、怎么干”的问题,我们以组织建设为突破,推行“两包两带”机制,加速人才振兴,带动产业、文化、生态全面振兴。今后,我们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进一步把各级党员干部组织起来,打造一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锻造一支心系乡村振兴的“永不走的工作队”,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刘刚 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