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翁牛特旗:走出沙区寻求致富路
原标题:内蒙古翁牛特旗:走出沙区寻求致富路
乌丹至白音套海穿沙公路 翁牛特旗宣传部提供
由于乌白穿沙路贯通及沿线防沙治沙工程的推进,位于科尔沁沙地的白音套海苏木响水嘎查,今年的丰收季格外繁忙。除了投资300万元、养殖规模为400头的养牛小区拔地而起,投资1000万元的车厘子产业园也长势喜人,为春节错季上市蓄能。“我们嘎查土地多、光照好,尤其近年来治沙开路,交通和自然条件变好了,通过引进试种销售,目前看效果不错。”响水嘎查党支部书记康建峰说。
乌白穿沙路的建设及沿线防沙治沙工程的推进,凝结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人的辛勤汗水,让沙区数万农牧民几十年“走出沙区寻求致富路”的期盼变得真实可行。
“以路治沙、依路致富”
利用稻草方格治沙。 翁牛特旗宣传部提供
翁牛特旗位于全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西缘,是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全旗沙化土地面积727.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8%,占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的25.5%,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7.3%。全旗沙区人口约14万人,涉及8个苏木乡镇、92个嘎查村。
乌白路西起翁牛特旗乌丹镇国道304线,东至白音套海苏木,2021年建成通车,全长96公里,是一条东西贯通翁牛特旗境内科尔沁沙地腹部的穿沙公路。翁牛特旗按照“以路治沙、依路致富”的治沙模式,对路两侧沙地进行生态治理,利用3年时间治沙70万亩。2022年投资1.4亿元,以东部治沙为重点,沿乌白路两侧布设,春季治理沙地5.2万亩,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沙障内乔灌5:5混交人工造林1万亩;沙障外种植灌木纯林0.5万亩;灌木外围封2万亩,工程固沙1万亩,退化草原治理0.7万亩,打造东部治沙的样板工程。2022年秋季继续治理沙地23.1万亩。
项目实施过程中,中标企业进场组织8支施工队伍,优先聘用沙区牧民,解决300人的季节性务工,每人增收6000元以上。项目建成后,将使治理区森林覆盖率整体提高到30%以上,有效控制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提高牧草产量,有力推动东部地区肉牛产业发展;同时,保护耕地免受风沙危害,提高农作物产量,使农牧业生产稳产高产,对推动经济发展、稳步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效果显著。
“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肉牛养殖区 翁牛特旗宣传部提供
“以路治沙、依路致富”的持续推进,让阿什罕苏木乌兰敖都嘎查的畜牧业产能充分释放。今年,当地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引导广大农牧民融入治沙和生态产业,实现“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南丁胡斯乐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了肉干厂,利用蒙古土牛肉发展起肉干产业,现在日产200斤肉干,每天毛收入超过2万元。“因为治沙,生态环境改善,牧草质量提高,牛羊也壮了,肉质自然好。大家都喜欢吃这一口,原生态、老味道,纯正的家乡味。”南丁胡斯乐说。
南丁胡斯乐的致富故事告诉我们:沙化土地需要治理、改善,变成可利用的资源,甚至带来致富机遇。以路治沙,让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过去的散居游牧、靠天吃饭,变为固定居住、多种方式就业。此外,生态的改善、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截至目前,全旗累计参与防沙治沙人数约11万人,累计完成沙地治理面积578万亩,占全旗沙地总面积的79.5%,高于科尔沁沙地平均治理率8.6个百分点,成功探索出了“以路治沙”“引水治沙”等有效模式,形成了“坚守初心、科学治理、甘于奉献、不畏困难”的翁牛特治沙理念,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从“优化生态”到“绿色赋能”
夕日沙海变绿洲 翁牛特旗宣传部提供
为了绿富同兴,翁牛特人向沙漠要绿洲、要耕地、要效益、要财富,在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宝贵经验:
一是推进以路治沙。截至目前,当地累计开通穿沙公路12条,总里程388.5公里,沿公路两侧完成沙地治理面积258.1万亩。“十四五”期间,计划在乌白路两侧完成沙地综合治理70万亩。
二是坚持科学治理。采取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工程性和生物性等综合管护措施。“十三五”期间,全旗共完成林业建设61.88万亩,完成草原人工饲草基地建设3.5万亩,飞播牧草4万亩。
三是发展特色养殖。坚持走“草畜平衡、封育禁牧、舍饲圈养、少养精养集中养”的特色养殖之路,合理制定禁牧方案,生态建设项目区实行全面禁牧,农区实行全年禁牧,牧区实行季节性休牧,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有效解决因过度放牧而导致的土地不断退化、沙化问题。
四是合理发展沙地经济。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发展沙地生态旅游、沙地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特色养殖等绿色产业,带动沙区农牧民增收致富。
从“优化生态”到“绿色赋能”,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让更多沙地变绿洲,呵护好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通讯员韩迪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