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平凡的软膏,一个生命的传奇」征文作品:背着儿子去求医
【编者按】伟大的祖国母亲迎来了72周岁生日。想起近日,历经1028天孟晚舟平安回到祖国;想起近两年,疫情肆虐全球,是中医药一次次交出让全世界震惊和满意的答卷——祖国强大,人民安康,身为中华儿女无比骄傲!
在祖国72周年华诞之际,“一支平凡的软膏,一个生命的传奇”全国征集活动开展近百日。一篇篇记载着一个又一个生命故事的文章从全国各地发到我们的信箱。
征文阅读的过程,是一次心灵洗礼的过程。
毛主席曾说:“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国家主席 指出: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非遗文化平衡医学创始人王佑三留下手稿、书稿和信件多达百万余言,他这样写道:“中医药是全人类的宝库,是中国的 科学。”
记录,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承的意义,在于生命!
《背着儿子去求医》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魏建华看见我们的征文启示后,想起30年前发生在自己家乡的一个真实故事······
在这篇长约3000字的文章中,描写我们的主人公王佑三的笔墨仅有几百字,但作者生动的语言仿佛一幅幅画面,映入我们的视线。真实再现了一个本该幸福的家庭,在遭遇孩子病痛折磨长达近十年的不幸中,就是因为遇到“王佑三”而改变了。
这篇文章仿佛让我们穿越时间的河流,看见佑三先生面对身处困境的病患“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苍生大医身影……
【一支平凡的软膏 一个生命的传奇】征文作品
背着儿子去求医
魏建华
王君华22岁那年,即1992年,天上掉馅饼,他竟娶了个方圆百里挑一,如花似玉的媳妇巧秀。“洞房花烛”本是人生一大喜事,对王君华来说,就更喜啦!为啥?因为他的右手从小患有小儿麻痹,说白了,他实际上是个残疾人!这残疾青年娶了个没有残疾的漂亮姑娘做媳妇,怎能说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喜事呢?
新婚之夜,王君华用手摸着巧秀的一头秀发,喜孜孜乐陶陶地问:“巧秀,你说说,你到底看上我的啥呀?”
“人心好呗!”巧秀羞答答地说完竟一下子把脸贴在了他的胸前。巧秀说的这实际是掏心窝子的话啊。那年,巧秀到会宁县城赶集卖猪娃,遇上一个小贼抢了她卖猪娃的钱,素昧平生的王君华义无反顾地硬是追上前去和这贼娃子用一只手展开搏斗,被这贼戳了一刀子仍抱着贼娃子的腿不松手,从而争取了时间,让闻讯赶来的警察逮住了小贼,从此,身体残疾的他也就赢得了巧秀姑娘的芳心。王君华也因为这见义勇为的行动,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和奖励,被会宁县翟家所乡招聘为乡文化站干部,实现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飞跃。人们都啧啧称赞说,这都是好心得到的好报啊!
王君华和巧秀结婚后,在乡文化站上班的王君华节假日便回到家里帮助巧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小两口的小日子过得是恩恩爱爱,甜甜蜜蜜的。婚后第二年,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儿子出生了。给儿子取个啥名呢?王君华说,自己由于家贫、残疾上学少,儿子将来要有大志向,要读到博士,就叫志博吧。巧秀笑呵呵地说,嗯,这名字好啊!好!儿子,给他们的夫妻生活增添了更大的乐趣,他们将来的梦想也全寄托在儿子身上了。
然而,无情的现实却击碎了王君华夫妇的梦想!志博长到两岁时的一天,竟整天哭闹不已,“这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毛病,你们领他到医院看看吧。”孩子实在哭得无法,志博的爷爷及时提醒。
王君华皱着眉头和巧秀领着志博来到会宁县县医院,一位副主任医师检查后叹着气告诉他们,这孩子心脏不好,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你们领孩子到兰州看看吧。
“啊!怎么会这样呢?”一听说是先天性心脏病,王君华夫妇惊得脸色煞白,刹时如同掉进了冰窖,全身顿感凉透了脊骨!他们反复商量,认为应当到省城兰州给孩子检查治疗为好。可费用从何而来呢?要知道,当时,王君华才是个拿200块钱的乡招聘干部,家里也刚是解决温饱而已,那能有上万元钱到省城给孩子看病呢?但孩子的病又耽搁不起!无可奈何之下,王君华夫妻接受一些乡邻朋友的建议,决定到定西专医院给志博检查检查。那儿是个市级医院,医疗条件比县医院相对好一些,费用又比省城医院低一些。
志博很快住进定西专院进行治疗。起初,大夫诊断为左腿小儿偏瘫。一个月后,大夫又说是风湿性关节炎。小志博住了40天,花光了王君华夫妇带去的1500元钱。因为再借钱实在困难,他们夫妇便只好叹着气把志博带回了家。
2000年7月,志博的膝关节不断肿大,王君华夫妇意识到出院后的这几年,一直用民间验方喝中药治病效果不大。
“看来非得去兰州检查不行了!”王君华夫妇咬牙又连借带贷,凑了2000元,毅然踏上了去省城兰州给儿子治病的路。
这次,王志博住进了兰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初步检查定性为滑膜结核。医生口气坚决地说,必须手术。家境贫寒的王君华实在凑不够昂贵的8000元手术费啊!他只好给孩子做了简单的消炎止疼治疗,又流着泪返回到家里,直至2001年的4月,王君华才又领着志博来到兰州,挑了个收费相对低一点儿的兰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花了5000元给志博做了滑膜切除手术。
2003年6月,9岁的志博忽然在家里疼得满地打滚,王君华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心知,儿子的病又犯了,便又眼泪汪汪地四处筹借了些钱,第三次带着儿子来到了兰州。这次,经过多名专家的会诊,将王志博的病又定性为“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而且专家们明确地告诉他:这种病手术复杂,手术费最少也得七八万元!
“天啦!怎么会这样呢?”一听到这个会诊结果,王君华几乎哭得昏晕了过去!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是啊!只这一确诊就真正花费了10年时间啊!而在这10年内,为了治好儿子志博的病,王君华这个残疾父亲,竟200元到1万元前后十多次到乡信用社贷款。为了节约每一分钱来给儿子治病,王君华一次次又是从会宁老家背着儿子前去150多公里外的兰州去求医治病的呀!走呀,走呀,走啊!身背儿子蹒跚在求医路上的王君华,常常是被认识他的好心的班车司机路遇后稍带到兰州的。在医院里,为了节约每一分钱,他常常是给儿子买一碗牛肉面,自己则喝汤啃干馍。如今,30多岁的王君华还是个招聘的乡文化站干部,他一个月200多元的工资还不够付银行的利息啊!可他在心里却说:“我只要有一口气,也要给儿子志博治病。”
支持王君华一心一意给儿子求医看病的巧秀,每次对他说的都是那么一句话:“君华,家里有我呢,你什么也不要管了!”是啊!这10年来,不是巧秀一肩担着全部家务事,上管老,下管小,忙完田里的农活又忙家务,里里外外的打点,他王君华能一心一意什么也不管地替儿子求医看病吗?一想到巧秀嫁给他后的操劳辛苦,王君华长嘘着动情地说:“巧秀,是我拖累了你十多年啊!”巧秀摊开双手,竟咧嘴笑了:“为了我们的儿子,两口子谁能分得清谁拖累谁呢?”一句话,说得王君华竟哭了起来,巧秀也哭了。夫妻二人不由抱头嚎啕大哭不止!这哭声,蕴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同情、无奈,也蕴涵着一种理不清道不明的复杂的情感情愫。
王君华,一个残疾父亲,10年来肩膀上背驮着儿子坚持求医的事,在兰州,乃至甘肃引起了许多热心人的极大关注,也感动了千千万万个父母亲们,他们纷纷向小志博献爱心,伸出了援助之手。热心的兰州市民、部分企业员工先后为志博捐了一万多元,但这离手术的钱还差得远啦!
《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报道平衡医学和王佑三治病救人的事迹
袁敏的小说《重返1976》记载王佑三让哥哥重获新生的真实历史
“我已经家徒四壁了,还能到什么地方找钱呢?”正当王君华心急如焚,陷入无望时,好心人帮忙,向王君华夫妇推荐了安徽蒙城的王佑三老中医,说他专治疑难杂症,关键是他是一个扶危济困的杏林大者,王先生身居草屋,却造福乡梓,常常悬乎医人却不收取分文,创造了很多免费医疗,治病救人的人间奇迹!并将《安徽日报》、《香港商报》、美国《华侨日报》等十多份报纸对“医坛怪杰”王佑三的报道拿给王君华看。
抱着试试看的心里,王君华夫妇领着儿子千里迢迢来到安徽蒙城,来到王佑三肾病医院,虔诚地为儿子求医问药。王佑三老先生向王君华的儿子志博伸出了援救之手,他对王君华笑着说:“五百年前也许咱俩是一家,我将采用中西医疗法,免费为你的儿子志博进行康复治疗。”王君华一听,激动地差点儿昏了过去,他傻愣愣地站着拼命地不住点头,一会儿又噗通一声跪下来,涕泪涟涟地说:“王大夫……”
小志博住进王佑三肾病医院治疗3个多月,佑三先生使用佑三复方樟脑软膏等各种护理软膏,以及一些独特的医疗方法,使原来肿大的膝盖不肿了,疼痛感也消失了,人也能慢慢下地独立行走了。佑三先生说说:“小志博出院后再静养一个时期,身体就能基本恢复正常。”
小志博回家了!王君华热泪盈眶地说,感谢苍生大医王佑三先生的大医大爱,感谢佑三肾病医院医护人员的仁者之心!是他们用爱心挽救了小志博的生命啊!
在大医佑三博物馆中陈列的佑三先生书信、手稿、书稿
王佑三先生生前曾说:“生命相陪,固执终生”,佑三先生用自己悬壶济世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而他几十年免费治病救人的“一支平凡软膏”的传奇医疗故事和精神,在全国演绎着一个个小志博一样的“生命传奇”接力故事……
作者简介:
魏建华,笔名胤凌,甘肃会宁人,1985年毕业于庆阳师专中文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1990年开始发表文艺作品。迄今在《飞天》、《贵州作家》、《民间文学》、《山海经》、《中国故事》、《上海故事》、《蓝盾》、《人生与伴侣》等全国100余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纪实、故事等各类文学作品600余篇、180多万字。部分作品被《读者》、《意林》、《特别关注》等全国20余家报刊选载。近年在全国各类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