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成全民敏感词 盘点食品包装那些事

时间:2012-12-27 13:53:06 来源:来源:北京晨报
  “食品安全”在2011年成了全民敏感词,而在2012年,“食品包装安全”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与食品沾边儿的那些物品和材料也卷入了恐慌之风。毒胶囊、可乐罐爆炸、锰超标、荧光物质超标……内扣式易拉罐是否存在卫生隐患?白酒塑化剂超标源自包装物?食品从加工到包装、出售的过程中须接触多种物质,如果这些物质不合格是否会带来安全隐患?本期《健康周刊》为您盘点2012年有关食品包装安全的那些事儿。 

  1 

  安全事件:锰超标 涉事包装物:厨具 

  事件回顾: 

  2012年2月1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哈尔滨市工商部门经检测,认定某知名品牌多达81个规格的炊具为不合格产品,包括汤锅、蒸锅、奶锅、水壶四个类别。本次曝光的焦点是该品牌所使用的原材料锰含量超标。 

  报道称,2011年12月21日实施的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制品虽取消了对不锈钢具体型号的限制,但是仍然规定不锈钢制品的主体材料应选用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材料。新国家冷轧板材标准规定锰含量小于等于2。黑龙江省五金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检测结果显示,这些不合格的产品锰含量都大大超标。但相关专家同时否定了厨具中的锰是否会引起中毒的可能。 

  事件点评: 

  在此事发生前,也许我们并不会担心一口锅。锅在人们印象里,一直以来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锅?铁锅还是铝锅?可如今,简单的一口锅也联系上了中学学的化学成分表中的元素,令人大跌眼镜。此事提醒我们,食物之外,盛装食物的容器同样需要监管人员、媒体、消费者与企业上心,“打破钢锅问到底”。 

  2 

  安全事件:铬超标 涉事包装物:胶囊皮 

  事件回顾: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报道称一些不法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再卖给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多次检测确认,有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标。随后相关部门加大了动作力度,截至4月22日,各地警方对相关案件共立案7起,查封非法生产线80条,查扣用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7700余万粒。 

  事件点评: 

  有网友对此事感叹称:“健康时,吃的一些食品不安全。生病了,一些药物也不安全。那我们的安全,究竟哪里去了呢?”“毒胶囊”事件确实是2012年的一起性质恶劣的“健康丑闻”,当用来治病的药开始“致命”,我们的安全感何处安放? 

  3 

  安全事件:荧光物质超标 

  涉事包装物:方便面碗、奶茶杯、一次性纸杯 

  事件回顾: 

  2012年8月8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发布了全国纸制品质量情况调查报告,称多品牌的包装物荧光物质超标。“面桶、奶茶杯一般是双层,内外层用纸差别大。本次超标事件很有可能是使用了非食品级用纸、甚至是废纸”,国际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称。对此,涉事企业纷纷否认。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面制品分会则强调:方便面容器的内层纸碗足以确保食品安全。由于国家相关标准缺位,该事件在两机构的观点分歧中不了了之。 

  4 

  安全事件:可乐爆炸划伤男孩 

  涉事包装物:可乐罐 

  事件回顾: 

  2012年8月25日,上海嘉定一男孩从冰箱拿出一罐冰冻百事可乐,开启瞬间发生爆炸。因气体喷发力度大,罐口拉环直接划到孩子脸上,伤口很深直接穿透脸腮,在医院外缝31针内缝7针。男孩妈妈发表微博提示网友注意易拉罐的贮存安全。 

  而就在事故发生不到两个月,爆炸又缠上了啤酒瓶。“十一”期间,全国有多人被啤酒瓶炸伤。除冷冻、过分晃动等不正确的贮藏方式和用牙启瓶、瓶瓶对启等不正确开瓶方式外,啤酒瓶本身也存在安全隐患。10月,在湖南省工商局公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情况中,啤酒瓶抽检合格率为75%。相关专家提示消费者,在购买瓶装啤酒时,应注意啤酒瓶的生产日期。啤酒瓶的生产日期与瓶身一体,位于瓶身靠近瓶底的位置,以英文字母B为开头后接生产年份与月份。 

  1996年起国家要求啤酒瓶必须标明生产日期,业内称为 B字瓶 ,啤酒瓶的保质期一般是两年。而两年以后啤酒瓶的质量就可能得不到保证。 

  事件点评: 

  易拉罐、玻璃瓶饮品能不能冷冻?还需要注意哪些储藏条件,消费者不多花一分钟去关注包装上标签信息,此外,在包装本身的质量上,仍需相关监管部门严格对待,如国标对啤酒瓶“两年退役”只提“建议”,未说“强制”,从源头上放松了这道关口,而惩罚、事后赔偿与严格执行标准所用的成本相比九牛一毛,这让有些企业有洞可钻。 

  事件点评: 

  “泡面碗荧光物质超标”一度让离不开方便食品的忙碌一族措手不及,而两个机构“观点打架”也曾给人们拉回了一丝“希望”——有可能没问题?但“是否超标”、“是否安全”国家标准竟无法给出答案,23年未变的国标在日新月异的新材料面前犹如一纸空文。打架没警察,起诉没法官,食品安全没标准,这是我们最怕的。 

  5 

  安全事件:塑化剂超标 

  涉事包装物: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塑料容器 

  事件回顾: 

  2012年11月19日,某 白酒品牌被爆塑化剂超标260%,而在报道中,塑化剂具有“长期摄取塑化剂会干扰内分泌,造成孩子性别错乱,使女孩性早熟,使男性 变短小等”的恶名。由于该消息,该品牌股票次日应声大跌,宣告停牌,而当日白酒板块一日蒸发300余亿元。 

  而中国酒类协会发表声明称,“白酒产品基本都含有塑化剂成分,其中 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但其同时表示,我国白酒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品中,塑化剂含量远远低于国外相关食品标准中对塑化剂含量指标的规定。中酒协表示塑化剂源自,“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酒泵进出乳胶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袋包装、成品酒塑料瓶包装、成品酒塑料桶包装等。”而此后的一个月,又有两个 品牌白酒因塑化剂中枪。对于白酒中塑化剂的安全性,食品安全专家表示称,检测结果所显示的白酒中的塑化剂含量对人体的危害小到可以忽略,而白酒本身酒精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事件点评: 

  虽然最后证明白酒中所含的塑化剂对健康危害很小,但该事件仍可称为食品安全保卫战上的另一个里程碑,因为它将“酒可能将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塑料容器中所含的有害物质溶出”这个历史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从安全到健康,从粗放到精细,该是考虑更安全、更完善的时候了。(记者 接贵云 邵瑞琳)

(责任编辑:张欣瑜)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