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频现 漠视食品安全酒业或步乳业后尘
本来,在人们的印象中,酒在某种程度上和“消毒”、“洁净”等辞藻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民间还有“喝白酒杀毒”等说法。
就是这种固有印象,让酒业成了此前大饮料行业中少有出现问题的行业。而如今,酒行业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虽然有的是偶发事件,有的被证明是检测机构出现问题,但是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们反思:自己对白酒的固有印象是不是错了。
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阴云正在淡去,但是酒业中塑化剂问题事件的主角仍旧各执一词。同样是食品安全事件,乳企是先承担责任;但是至今为止,已经被证实塑化剂超标的酒鬼酒仍旧不提召回一事。
市场 事件频发 消费者积极性下挫
“最近白酒出的事情太多了,有媒体报道的,也有道听途说的,我本来也不算嗜酒,如今更是滴酒不沾了。”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原本餐中还要小酌一番的习惯,如今彻底改了。主要就是因为白酒安全问题近期有点多。
塑化剂事件至今没有一个定论,是企业个案还是行业性问题也没有一个公开的说法。这种被称作“三聚氰胺第二”的塑化剂事件,不得不让很多消费者将其与4年前席卷乳业的风波联系起来。“在不确定是不是都没有(塑化剂)之前,我是尽量不喝了。”王先生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如今像王先生这样的市民不在少数。记者从北京超市了解到,近期的酒类食品安全事件,让不少白酒的销售出现下挫。
“塑化剂事件曝出后,除了已经撤下的酒鬼酒外,其他的酒品销售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某超市负责人表示,部分酒品的销售同比下降了2成。马上就要进入一年中酒类销售的最旺季,但是塑化剂、勾兑门等问题让白酒销售不再被看好。
“中秋前出了勾兑门事件,就让中秋白酒市场没有出现以往的购买潮。此次塑化剂事件更为严重,春节前的消费潮能否像往年一样红火非常难说。”
反应 问题重重 却鲜有酒企召回
记者了解到,与前几年乳业类似,今年的酒业可以说也是问题重重。不仅有塑化剂风波,勾兑门、农残门、年份门等诸多事件也在或多或少地困扰着酒业。
即使如此,却很难见到酒企召回问题产品。这次身陷塑化剂风波的酒鬼酒更是对召回明确表示“没有计划”,此外,对于涉及塑化剂超标的问题批次也没有一个公示。
记者了解到,酒鬼酒不召回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或行业对白酒中的塑化剂没有具体的要求,酒鬼酒也认为没有证据证明超标的塑化剂DBP对人体有危害。
不过,也有人士称,若企业主动召回产品,不但要承担召回产品的原料成本,还要承担其他风险。企业主动召回产品的成本要大大高于不召回的,权衡利弊后,自然很少有企业愿意主动召回。
“从民法基本的公平和诚实信用的角度讲,商品存在一定问题,企业应该及时进行召回。”海淀区消协法律顾问余德华律师表示,因为酒类产品不同于其他的产品,它的保质期更长,因此影响更为深远。
“我们可以认同酒鬼酒确实没有人为添加塑化剂,但是已经被质检总局通报塑化剂含量超标,却不召回,让我对这家企业非常失望。”市民李先生表示,“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这种“态度问题”不仅存在于酒鬼酒这一家企业。
此前,洋河在四川收购散酒、山西汾酒瓶内出现黑色颗粒等诸多安全问题中,企业召回的声音或者没有,或者低调召回却不公布召回批次。
态度 回应质疑 酒企惯用“高姿态”
“现在中 白酒主要是两大人群购买,一个是宴会用,比如婚宴什么的,另外一个就是送礼。这两大人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差钱’。昂贵的白酒,有的时候还是他们追逐的对象。”营销人士苏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日常消费酒的市场平稳,甚至有缩小的趋势,很多酒企的赢利点都在高端酒上。
正是市场存在这样的消费心理,让很多酒企胡乱定价。在遇到问题时,酒企的姿态总是高高在上。
在出现各种问题时,酒企的“高姿态”更是一览无余。如在农残门事件中,张裕高层曾表示每天喝100多瓶酒,酒中的农残含量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这样的态度让很多消费者非常反感。“每天喝一斤酒,没让塑化剂毒死,也酒精中毒了。”不少网友发布这样的微博来吐槽酒鬼酒的致歉声明。
其实,本次塑化剂事件早有预兆。中国酒业协会于2011年12月向酒企发布通知,明确要求白酒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并特别提到了对塑料瓶盖的检测。
2012年4月的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理事会会议和2012年7月的中国酒业协会全国白酒国家评委年会上,严控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再度被提及。
行业协会几次在业内发布预警,但是还有酒企完全不理会,终于酿成了这场风波。
这样的情况在酒行业并非首次。几年前由于年份酒市场疯狂发展,某厂家研制出了鉴别年份酒的检测办法,但是推出后,大部分酒企不配合,最终造成了年份酒检测至今无标准的情况。
“白酒企业是饮料中的高利润行业,用财大气粗来形容丝毫不夸张。”营销人士苏先生告诉记者,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销售是主要甚至 的追求。
销售为王的经营观念让酒企在售后、配套服务、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都缺少建设。甚至出现问题,一时间无人调查、无人管理,总是事后再进行危机公关。
律师点评 标准缺失 消费者维权困难
“单就酒鬼酒这一事件来说,个体维权很难,即使是公益诉讼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海淀区消协法律顾问余德华律师表示。
余律师告诉记者,以目前的事态发展来看,酒鬼酒的塑化剂风波已经基本可以排除人为添加的可能。不是恶意添加的,就不适用“生产销售有毒有害产品罪”。如果消费者个体维权,也只能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作为依据。
但是,在塑化剂问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消费者要证明自己遭受侵权,却变得“无依据”可言。对于消协、工商等职能机构来说,也很难支持消费者这方面的维权诉求。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标准。”余律师告诉记者,对于依法维权来说,依据是不可缺少的。在酒鬼酒的问题上,我国对于酒中塑化剂的标准缺失,即使有极端个例,也很难让消费者主张权利。“消费者要证明自己买的酒塑化剂超标,还要证明自己身体出现疾病是与这瓶酒有直接的关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标准缺失、维权无门的情况,在酒行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甚至已经成了部分酒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的“保护伞”。
由于没有品名的相关规定,当年生产的酒被随便标成10年、20年的年份酒,抬高价格销售。
今年张裕葡萄酒农残门事件中,也是因为国内没有相关标准,而让这一事件中的张裕无法说服消费者,自己是安全的。(来源:法制晚报)
(责任编辑:张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