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痴"吐槽酒企生产环节 六个环节疑似添塑
“钢改”一年半 为何还有塑化剂
从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白酒“添加”塑化剂的风波至今仍未停息。
在媒体曝光之后,质检、卫生等相关部门经过调查之后确认,酒鬼酒等部分白酒产品中的确含有塑化剂成分。接着,中国酒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过去的白酒产品中确实含有塑化剂。
然而,一个公众关注的深层疑问至今始终没有解开:那就是包括酒鬼酒在内的白酒的生产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塑化剂又是在哪些环节中跑进白酒中去的?
对这一业内人士讳莫如深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熟知酒企内部生产流程的“酒痴”王为。他用亲身酿制和家藏酱香型白酒的生产流程,详述白酒可能的“添塑”过程。
接受采访前,王为首先声明:他与酒鬼酒企业无关,既不是酒厂的托,也不是为塑化剂辩护,而是出于一个“酒痴”对白酒生产工艺的了解,公开一些业内真相,希望澄清某些传闻。
经历 “商品酒有时买不到真酒” 亲自酿制家藏酱香白酒
王为说,自己的最大爱好之一,就是收藏和把玩白酒,家中收藏的各式国内名酒多达2吨。用他的话说,他是那种“闻见糟子味就兴奋的主儿”。
“我是喜欢喝好酒的人,最贵的白酒,全国各地酒厂的‘作品’,我全都收藏齐了。”王为说。
他指着办公室内的一个装有从茅台到郎酒等各色名目的酒柜对记者说:“这里的酱酒只是一小部分,很多都是世家藏酒,一瓶就得上万。”
不过,收藏是一码事,喝不喝得起又是另一码事。“商品酒有时买不到真酒。”王为介绍,喝到真酒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儿。他所说的“商品酒”,指的是市场上流通的酒。
为喝到真酒、好酒,他自己驱车翻山越岭去过大大小小20多个酒厂搜罗好酒,和各个门派的宗师套关系、学手艺。“好酒都在山沟子里。底盘那么高的越野车,都磕得不像样。”王为说,他的“死党”酒友中,既有各酒类门派的宗师,也有最辛苦最累的“铲糟子”酒师。
10年下来,王为从以前买坛装酒,到后来定制白酒,自己铲过糟子、踩过曲、润过粮、上过甑、烤过酒……最终,他按照最好的酿造工艺亲身参与酿制,拥有家藏的酱香型白酒,名字极具个性就叫“王为家藏”。
此外,王为还摸索各种鉴识方法,除了酒花、酒线品鉴法,还有吃糖品鉴法、“裸体”品鉴法。不过,这么多的品鉴方法,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白酒里跑进塑化剂,到底是哪些环节可能出了问题?
昨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 报道提供了一种解释,称目前酒鬼酒公司“锁定”了可能肇事的三大元凶,一个是自动包装线上的小塑料管,另一个是塑料瓶塞,还有一个是2011年包装车间整修时,临时使用过的一段长达10米的塑料输酒管。
“确有可能。”王为说,他用自己曾经的“铲糟子”经历,把事实客观讲述出来。“据我所知,有六个可能环节。”
质疑
六个环节疑似“添塑” 从酿造到保存都有嫌疑
环节1:
发酵——窖顶覆盖塑料布
王为介绍,酒厂将小麦等粮食“熟化”,然后把酒曲做好一块儿下窖。这一系列过程与木头、泥土打交道,见不到塑料。下完窖后需要把窖顶封住,最上面一般是用稻壳与泥土的垫子。“在高温发酵过程中,有些酒厂会在上面盖一层塑料布,虽然没有直接接触酿酒原料,这仍是第一个可疑环节。”王为说。
环节2:烤酒——酒甑出酒塑料管
酒糟装甑、锅炉开动、烤酒(蒸馏出酒)时,酒甑馏酒出酒口的那根管子,可能是塑料的。“这根管子作用就是接酒方便。这是白酒真正与塑料接触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环节。”王为说, “不过,我见过的酒厂,现在已经都改了。”
环节3:接酒——接酒使用塑料桶
“这个环节,我认为很关键。因为桶大,而且馏出来的酒是有温度的,酱香温度高一些,兼香和浓香温度低一些。”王为说,一年半之前,全国绝大多数酒企用的都是塑料桶。
“为什么?你去过酒厂就知道,不管多好的酒,酿造的时候,铲糟子的酒师都是极为辛苦的体力加脑力加经验的劳动。浑身糟子味,洗都洗不掉。所以,他们的工具必须皮实、简单、耐用、方便。”王为说,更重要的是,酒出来定级,是通过看酒花、看酒体来判断的,所以,以往选用透光干净且不怕摔的塑料桶。
“即便这样,从一年半之前开始,规范的酒厂还是纷纷把包括接酒桶在内的塑料一网打尽了,全改为不锈钢桶。”王为坦言。
环节4:输酒——泵接使用塑料管
“这里也是一个关键,因为酒厂灌装区面积不同、输酒距离不同,管子长短也不一样。我见过最长的有二十来米,短的有十来米。”王为透露,酒厂的人都知道,本来柔软有弹性的塑料管,用半年就变硬了。他认为,这或许真的就是塑化剂的来源之一。
环节5:储酒——酒坛塑料膜封口
酒,馏出来之后,要在陶坛里窖藏、老熟,大缸封口时,有些酒厂会用塑料薄膜。
“陶坛里的酒不可能灌得太满,一般会留有一尺左右高的空间,就算是用塑料薄膜,可能性也不大。”王为说。
环节6:瓶盖——大量采用塑料盖
酒瓶盖现在大量采用塑料盖,这也是一个塑料源。
现场拆开一家国内知名酒厂的瓶盖,王为向记者讲述其中构造。“据我所知,好几个酒厂的研究检测结果,都没有发现瓶盖有塑化剂析出。”王为认为,如果有,酒厂肯定不会为省这点儿钱而不更换。
“白酒企业 没有故意添加塑化剂——因为没用。”王为说,懂酒的人都知道,邻苯二甲酸酯不会提升白酒的任何优点、口味和质量。“塑化剂的发现,其实是白酒业的一大丑闻。不过,这个丑闻是早在2011年就已经被业内发现了。”他说。
追问 白酒含塑早已发现 遮掩否认欲盖弥彰
王为解释道,白酒的感官指标要求,第一就是要求无色、清亮、透明。“而塑化剂在饮料当中起乳化和均质的作用,这样会把产品变得比较模糊、浑浊。”
据报道,去年5月我国台湾检出食品残留塑化剂成分后,中国酒业协会即对全国白酒产品塑化剂残留含量做了大量调研和查证工作,还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开展了白酒产品塑化剂残留检测,发现质量不过关的塑料输酒管、酒泵进出乳胶管等是导致白酒产品含有塑化剂的根本原因。
今年8月20日,中国就业协会曾在《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中指出,“全国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 2.32 mg/kg, 0.495 mg/kg,平均0.537 mg/kg。其中 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
酒企在一年半前就发现白酒产品有塑化剂残留?没错。
“从发现到整改,那时我就在酒厂。”王为表示,自己亲身经历了“钢改”的过程,且有照片为证。
“白酒中发现塑化剂,其实源自业内人士的好奇。”王为说,台湾检出食品残留塑化剂成分后,当时国内某大学教授突发奇想——白酒有没有可能超标呢?“拿某品牌白酒一测,奇怪地发现:超标!再拿某川酒一测,发现,也超标!选了很多的白酒样品,都一样。”
“马上,各地技术监督局谈虎色变,担心丑闻被曝光出来。从那时开始,但凡规范些的酒企,全部开始‘钢改’(不锈钢改造)。凡是能见到塑料的,全都换了。”王为说,一个月的时间,全改完了。“‘钢改’之后的酒,你随便测,仁怀、泸州、宜宾的酒,都没问题。”
那么,为什么有的酒今天还能检出超标塑化剂?记者问。
“老实说,某些酒企还有‘钢改’前的部分库存。因此,不排除这部分库存还能检出塑化剂。”王为说。
“作为一个白酒消费者,我认为酒企应该用更透明来应对事件,而不是遮掩、否认错误。公众其实并不是仅想知道真相,而更期待的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王为说。
“媒体曝光之后,本来是一个应该坦诚面对的问题。酒企却用很多手段遮盖一个不需要遮盖的事情。”他问:“白酒企业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公众,白酒如果故意添加塑化剂会出现什么结果?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直接把生产流程的所有环节向公众公开?”
“这是行业的‘潜规则’所付出的应有代价。”王为说。
(责任编辑:刘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