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安全隐患堪忧
“冷链保护”很重要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的规定,每1ml发酵乳产品中活性乳酸菌的数量大于等于100万个,允许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少量存在。此类产品必须在2℃至6℃的温度下储存,运输过程也应使用冷藏车(不是保温车),即“冷链保护”。
所谓“冷链保护”的含义就是一环扣一环,不能断裂。之所以对这类“新鲜”的奶制品有这样的要求,是因为酸奶放在常温下,一些有害的细菌就开始繁殖,会使酸奶的质量变坏。酸奶若不冷藏就会令活性乳酸菌大为减少,成为无活菌的酸性乳品,其营养价值也将会大大降低。
活性乳酸菌的含量是判定酸奶质量的关键所在。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说:“冷链失效,产品的品质就无法保障,这就如同花了1元只买到了价值5角的东西一样,事实上导致了消费者权益无形之中受到损害”。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委员会秘书长张签名表示,由于食品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温度、卫生条件、时效性的要求很高。而以往,我们仅仅是对食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和安全更加关注,而忽略了在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问题。应该说,食品流通中的物流环境与运作是影响食品安全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冷藏食品存隐患
酸奶的保存温度是2℃至6℃,封压包装的熟肉制品保存温度是0℃至4℃,这些都明明白白地印在商品外包装上,可这些需要冷藏的食品在超市里放在常温下销售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一地两地,也不止一年两年了,即便在北京,至今仍不少见。
近日,记者在北京美廉美学清路大卖场看到,酸奶保存依然在打“擦边球”。
大量促销酸奶,为了显示促销的强劲势头,被放置在小冷柜之上,最底层都高于小冷柜上沿,堆放成一座小山,暴露在小冷柜外面的酸奶密密实实地叠了三四层之多。记者使用空气温度计测试,室内温度大约在25度左右。这些“小山”最顶两三层的酸奶包装表面没有冷藏过后的水珠和雾气,温度也接近常温,相当于没有冷藏。
被堆成“小山”的促销食品还有封压装的熟肉制品。记者发现,很多存放熟肉制品的冷柜红色的电源灯亮着,可绿色的工作灯却是灭着的。记者比对了生鲜肉敞开式冷藏柜的温度,即使冷藏柜温度显示为-2℃至-4℃,放在里面的肉类也仅是冰凉而没有冰冻。
与冷藏食品相比,不少冷冻食品在超市里的存储就颇为隐蔽了。记者在不少超市看到,很多需要冷冻销售的冻鸡块、冻鱼段,其包装袋内有一团团的白色冰霜。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些白色冰霜,是因为反复冷冻而产生的。这表明,在运输和存放的某个环节,这些商品曾开化过。如果按冷冻食品不高于-18℃的存放标准来衡量,商品冷链曾有断点。
消费者维权难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培军认为,若要保证千万种不同温度要求的食品经过生产企业、物流分配、零售业态的交叉组合,最终实现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食品品质是稳定的、安全的,就必须要严格要求食品流通的各交叉组合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温度的一定限值,任何一个断点的出现都会带来品质的降低及食品安全隐患。
令人深思的是,就算超市因为没有冷藏而造成了产品营养流失,消费者也很难发现。一位消协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暂时还没有接到消费者因食品无冷藏而营养流失的投诉,但是如果真的有这种情况发生,消费者可以带上食品到相关部门做质量检测。
但这样的质量检测却过于“劳师动众”。据了解,如果要对酸奶做营养检测,只能在产品出厂的当天或者第二天,将产品拿去化验,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看乳酸菌的数量是否达标。在不冷藏的情况下放置,然后在保质期的最后一天,将产品重新检验一次,看看活性乳酸菌还剩下多少,两个数据相减,就可以得出结果。但是这样的检测手续非常繁琐,而且费用高,普通消费者难以做到。
熟肉制品对人体的伤害比较隐蔽。通常熟肉制品都有少量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存在,冷藏就是要抑制这些有害菌的繁殖。但不冷藏的后果是造成有害菌的数量超标,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在食用三四天后,可能会因体内有害菌数量增多而出现腹泻现象。而消费者可能想不到是几天前所吃食品埋下的恶果。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利表示,冷链的成本昂贵,农户与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却极为敏感。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冷链断裂”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责任编辑: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