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中学严禁学生摆阔 每人每天最多消费20元

时间:2012-12-07 21:52:36 来源: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以前每天兜里都会装着三五百元零花钱的汉阳楚才中学初二学生晓豪(化名),如今只能过紧日子了。近日该校出台新校规,严禁学生大手大脚花钱:每个学生的日消费不得超过20元,且言语、行为上不得流露“攀比”的意味,一旦发现有学生“摆阔”,将通知家长,控制学生“财路”。

  14岁的晓豪就是该规定出台后的 “牺牲品”,他说:“以前每星期差不多都有1000~1500元的零花钱,现在一个星期才150元,得省着花才能撑过一周。”

  “中学生在学校哪用得了这么多钱?”晓豪的班主任宋老师仔细观察晓豪后发现,他不仅零花钱多,在行为举止上也流露出“显摆”的意味,日常生活用品相对“ ”,一件T恤近千元,一个拉杆箱旅行包几千块,为此宋老师多次上门家访,与其母亲沟通。最终,在学校新校规的“监督”下,将晓豪的零花钱控制在每天20元。

  该校政教处主任邹国文介绍,新校规《中学生行为十不准》中第六条明文规定学生“不准摆阔”,每天零花钱限定在20元以下。此规定是根据学生会干部、各班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等多方反馈的学生行为表现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可以算一笔账,车费4元(不转车)、早餐2~3元、中餐5~7元(在校外就餐)、饮水(买饮料)1~3元、零食1~3元……一般来说,学生每天开销在20元以下属于正常消费,比较合理。”

  “为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意识,肃清校园内‘攀比’之风,特别将‘不准摆阔’写入《行为十不准》守则。”校长陈长俊说,有的中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投入过大,穿衣要穿 ,吃饭要“上馆子”,攀比日常用品,手机非苹果不要,生日聚会吃饭、唱歌,消费倾向成人化,这些都无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叶显发教授表示,学校出台校规前,可让学生在校园内相互讨论,从而进行生活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强制性的规定可能难以让所有学生认可、接受。但通过学生间的议论,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明白父母挣钱来之不易、零花钱并非自身辛劳所得,作为中学生应当适度消费,不宜盲目攀比。

  "无奈接受"新校规

  也有同学不喜欢摆阔

  [反应]

  "不准摆阔"的新校规出台后,晓豪被限制了"财路"。对此,晓豪表示只能"接受"。

  "零花钱的减少,直接导致同学生日会‘档次’降低。拿最近的一次聚会来说,吃完饭就得‘散场’,KTV只能作罢。"晓豪说,按照以往"兄弟"过生日的"规格",总开销一般在1200元,他作为"大哥",凑份子的钱均在400~500元。如果手上零花钱比较充裕,"全买单"的情况也不少,"现在只能过苦日子咯!"

  晓豪的同班同学晓威说,晓豪的"大方"在同学间是出了名的,课间和一群高年级的朋友到超市买零食,所有人挑选好后,付款买单的总是晓豪,一给就是50多块。"有时他表示要帮我买单,我都婉拒了,觉得还是AA好。"

  事实上,晓豪的家境一般,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经营一家副食商店,但给晓豪的零花钱却非常"宽松"。

  班主任宋老师说,家庭经济条件稍好,孩子零花钱多一点本无可厚非,但这个"多"也得把握好度。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操场上捡到15张百元大钞,起初以为是哪位老师丢的,后来查明"失主"竟是晓豪,这让大家都很惊讶。

  如何发现学生"摆阔"? 学校鼓励学生"告密"

  [解读]

  何为"摆阔"?老师如何知道有学生"摆阔"?

  楚才中学政教处主任邹国文说,按校规《中学生行为十不准》里的守则,学校还配以《中学生行为习惯评价表》加以监督。每周五的班会课上,各班学生对照"十不准守则"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意味着人人都是"监督员",人人都有"告密权"和"检举权"。

  记者在评价表上看到,十条行为守则下都分设自评、互评两栏,如果本周内对自己及其他同学的日常行为表现满意,则打上钩;不满意则用文字简要说明,校方会对资料保密。

  "上周反映第九条中‘乱扔垃圾’的同学比较多,在晨会上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思想教导。"邹国文说,有学生反映有个别学生在校内抽烟,学校立即核查,证实后联合班主任、家长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多数学生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给全校家长发《告家长书》,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学生,在回执单上签字表明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否良好。

  邹国文称,《十不准》守则试行以来,学生在"摆阔"上告密的并不多,有时在校园内随机抽查,发现大多学生的零花钱都在20元以下。

  中学生每月用多少零花钱?

  四成学生吐槽零花钱太少

  [调查]

  两成学生每天花销超过20元

  现在一般中学生每月要用多少零花钱?近日记者走访了武汉第三寄宿中学、楚才中学、第三十二中学、卓刀泉中学、武汉六中上智中学、武珞路中学等6所初中,随机调查349名学生发现,仅两成学生零花钱每月高于600元,"摆阔"的现象属于少数。学生日常开销多为零食、学习用品、交通费等,属于"正常消费"。

  记者走访了6所学校,对初二年级的349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62人的零花钱日均在20元及以上,占17.8%;254人的零花钱日均在20元以下,占72.8%;33人表示基本没有零花钱,占9.4%。

  "虽然家住科技馆,离学校挺近,但为了每天早上能多睡几分钟,妈妈特别允许自己打的上学。"初二年级的晓涛说,有时也会将打的的15元钱省下来,去买纸牌游戏三国杀的补充包。

  调查发现,零花钱日均在20元以上的学生里,打的情况很普遍,周末看电影、唱K等娱乐活动占据部分开销,同学生日聚会"送礼"也占一部分。

  初中生生日"送礼",也是有讲究的。一名初二的黄同学透露,关系要好的朋友,礼物的价格在50~100元,关系一般的,礼物价格大多在20~30元,低于20元的话就有些"拿不出手"。如果不送礼,大家"凑份子"聚一聚,人均消费一般在50元左右。

  "每个月才攒200元,这离我的三星手机还好遥远,3500元实在难攒!"14岁的晓海说,自己现在用的手机是去年1399元买的,今年已经跌到650元,且性能很垃圾,用着非常"掉价"。

  事实上,这每月的200元是晓海的"纯收入",不计在零花钱内。晓海和妈妈达成协议:只要当月老师不"请家长",则给予200元零花钱作为奖励。为了这笔零花钱,晓海每天坚持完成作业,也不在上课时睡觉。

  在随机调查的349名学生中,137名学生吐槽零花钱不够用,占四成。零花钱不够用的理由大多为无法买到内心渴望的东西,比如手机、手表、Cosplay道具等,有些东西父母不一定支持。但在文具、教辅书、零食等方面,家长一般都会满足孩子的需求。

  "每周必买《知音漫客》周刊,5元钱,这是雷打不动的惯例。"武汉六中上智中学的晓骏说,父母给自己的零花钱很少,但每次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成绩"达标"就能有额外的奖励:全年级前50名奖励100元,前70名但未进入前50名奖励50元,这样挣的零花钱去买心仪的书刊,感觉很有学习动力。

  家长、学校应配合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好习惯

  [观点]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范先佐认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的零花钱从几分、几毛、几块增长到现今的几十块,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不准摆阔"的校规是有必要的,但对于"零花钱"的限额可灵活调控,关键在于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树立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尤其要与家长密切联系,保持沟通。否则,学校禁止,家长照给,校规就形同虚设了。

  "学校出台校规前,可让学生在校园内相互讨论,从而进行生活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说,强制性的规定难以让所有学生认可、接受,但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明白父母挣钱来之不易、零花钱并非自身辛劳所得,作为中学生应当适度消费,不宜盲目攀比。"不提倡中学生生日会‘凑份子’,去KTV这样的成人娱乐场所庆祝,家长应当引导孩子们更有意义地‘过生日’。"(记者杨静雅)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