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宣青花釉里红:瓷器中的贵族
原标题:大正宣青花釉里红:瓷器中的贵族
贵精美,和谐统一
釉里红是我国瓷器传统的釉下装饰之一,据说是景德镇陶工在元代创烧。又据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唐代就有釉下的铜红料彩的瓷器。另外《宋史》中有“仁宗召见学士王珪设紫花坐墩”的记载,“紫花坐墩”就是釉里红的产品,由于当年彩釉配合及烧成条件未恰到好处,铜在釉下便显出一种紫色。
釉里红稀有难得,一经面世即获追捧: “以西红宝石为末,图画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鲜红夺目”。在元代及明初多绘制花纹图案,明代永乐时以三鱼、三果等画面较多。以后明清两代官窑、清代民窑都曾经大量烧制釉里红产品,所以传世及出土的样品不少。青花与釉里红画在一起的称为“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实现了青花素雅与釉里红艳丽的和谐统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釉里红华贵精美,但烧制难度极大,釉里红色料是由铜化合物加入适量的石英、石灰石、玻璃等碱金属的辅助原料经混合磨细、过筛烘干等工序方可得釉里红色料。釉里红绘制在瓷器坯体上时需要涂抹较厚才能在烧制呈现红色,绘制线条过细或过薄都会出现飞红情况。然而釉里红料涂抹过厚,对上釉要求也极高,釉上的薄了,烧制成品的釉里红料处就容易出现釉面开裂情况,严重的会导致坯体开裂。
自古以来釉里红的烧造都是公认的高难度,即便随着现代工业发展,梭式窑(气窑)的普及起来后,有经验的烧窑师傅可以很好的把控窑炉内的温度和气氛,提高了釉里红的烧制成品率。但相对青花瓷来说,釉里红的烧制难度依然很大。
千窑一宝,青花釉里红
大正宣坚持用景德镇传统柴窑烧制釉里红,更是挑战极限。传统柴窑内的温度范围是1250℃-1350℃,釉里红的烧成温度范围非常狭窄,在1260-1280℃之间,窑炉中烧成温度偏低或还原气氛过高,就会呈现黑红色,没有韵味;烧制温度过高或气氛过淡,又会出现飞红情况(飞红即是铜离子挥发,从釉层逸出,导致纹饰不连贯或褪色)。生坯在窑炉内摆放的位置稍微有所偏差,就会导致烧制失败。
青花釉里红更是所有柴窑器皿中最难烧制的!要在一件瓷器上实现青花和釉里红发色都好的状态简直就是挑战不可能,两者的发色要求完全是两个方向:釉里红发色在窑温1280℃左右为 ,窑温稍微高一点,釉里红就会飞了变成白色,温度低了又会发灰黑;青花发色却需要1300℃,温度低了青花发色就会偏灰暗。因此实现釉里红和青花两者发色的切合点难度非常之高,这中间的零界点非常难把握,也因此才有“千窑一宝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