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洞子村的嬗变

时间:2017-05-11 12:05:11 来源:中国达州

地处东南部的庙安乡,是宣汉县一个较为偏远和贫穷的地方。然而,该乡洞子村经过近几年不断的发展,已经成为宣汉远近闻名的幸福美丽新农村,2016年全村整体脱贫“摘帽”。

洞子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吗?近日,记者走进洞子村,试图破解这个村美丽嬗变背后的“密码”。

基础之变:群众生活大变样

洞子村位于该县东南部,与通川区磐石镇相连,距乡场镇1.5公里、达城21公里、县城25公里,是宣汉县打造“花果山”、亲水走廊重要覆盖区域。全村幅员2.8平方公里, 海拔850米, 海拔750米,村辖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6户1061人,其中贫困人口91户257人。耕地面积1430亩,人均耕地1.348亩;森林覆盖率达54.6%。过去的洞子村,不堪回首,“骑着摩托当耕田,看到小车当过年,农副产品烂在田。”村民发出无奈感慨。大部分村民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行路难、饮水难、致富难等现实问题阻碍洞子村的发展。

这里的贫困也引起多方关注。五年间,一批又一批扶贫项目源源不断注入该村。先后硬化主干路12.5公里、生产路3公里、采摘道8公里、户道路2.3公里,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处,铺设饮水管2条,新修灌渠6.5公里,整治维修山坪塘23口。洞子村一组贫困户王维,家庭人口4人,过去住的是危旧房,精准扶贫村干部帮他新修了砖混房,他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
如今,这里建起新村聚居点2个48户,易地扶贫搬迁26户78人,危房改造15户46人,土坯房改造9户28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3户42人,“五改三建”农户15户,在新村聚居点及公路主干道建垃圾池5个,发展庭院经济21户,全村整体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四好村”。

环境之变:村容村貌大改观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庙安乡的西瓜就声名远播,经过持续发展,脆李成为最有潜质的产业。一到春天,在这里踏青赏花的游客人头攒动,梯地栽满李树,人在花中游的快畅、诗一般神奇的地方吸引了县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昔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闲适恬淡的美景,如今正在这大巴山深处逐渐演变为现实。这里不仅让人感受到幸福美丽乡村的魅力,感受到发展产业带来的经济活力,也感受到百姓富起来以后发自内心的喜悦。

“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的发展,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现在的农村真是变美了。”幸福感充盈在村民们朴实的心中。

产业之变:农旅成美丽产业

王金容是洞子村一组的贫困户,家庭人口3人,过去全家愁吃愁穿不得温饱,通过精准扶贫,发展起产业,种植了脆李3亩165株,年家庭收入3万元,改建了新房,全家人的日子过得幸福。这只是该村发展产业改变贫穷的一个缩影。

洞子村充分发挥地理自然优势,发展脆李1200亩4.4万株、猕猴桃300亩3.1万株;产业发展覆盖286户1061人(贫困人口91户257人)。注册资金500万元成立专合社,入股村民825人,常年聘请县茶果站2名高级农艺师作技术顾问,培育当地“土专家”15人。采取“专合社+创新创业+电子商务+农户”运营模式和“11233”分成模式(专合社收益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10%作为专合社公积金、20%作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分红、30%作为股权量化分红,30%作为社员分红资金),保障贫困农户利益,加快贫困农户脱贫奔康步伐。建立脆李培育基地1个,帮助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为提高效益和解决及时销售压力,建成年储藏能力达5000吨的水果冷藏集配中心1个。1组贫困户王金明,精准扶贫前,全家保基本温饱,住的是土木房,先后发展脆李、猕猴桃5亩320株,年家庭收入6万元,全家吃穿不愁,住上了砖混结构房,2016年脱贫。

洞子村整村脱贫的启示

“人在花中游、房在花中建、车在花中行”“春观花、夏吃瓜、秋品果、冬赏雪”“一亩果园十亩田,轻轻松松挣万元”……这些耳熟能详的发展理念,一直引领全村人民向着美好未来不断前行。如何让群众钱包鼓起来,成了当地村干部一班人认真思考的课题。该村先后试种秋番茄、脆甜柿等经济作物,均以失败告终。村干部一班人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经多方考察,选定并带头种植脆红李。到2014年底,全村家家户户都种上脆红李,形成产业规模,产量年年倍增,但销路成了新课题。组建脆红李专业合作社,消除村民后顾之忧。不断延长产业链,生产出售“脆李酒”、“脆李醋”。农民生产出的产品不出村,由专合社组织销路,农民在自家门口挣钱,心情格外惬意。

洞子村路边的“农家乐”随着产业发展不断增多,当地村民树立“接待无小事”的理念,不仅拉动旅游消费,吸纳更多当地群众就地打工挣钱,每接待一名客人就是一张意义深远的宣传名片。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