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倒计时 这些知识你需要了解
冲刺、急转、急刹、传球、射门等,都要靠运动员手中的球杆完成。球员所用冰球杆一般都是碳纤维材料,最大长度不超过1米,球杆两端的形状和功能不同:球杆的一端为齿状,用来推冰滑行,像船桨的一端是杆刃端,用来击球。
也就是说滑行、移动和击球都是需要残奥运动员用双手来完成的,不仅如此,他们还要依靠球杆去感受冰球线路的变化,残奥冰球比赛战术复杂多变,节奏快、强度大、对抗激烈,难度系数较普通冰球运动比赛要高出许多。
比赛场地与规则
冬残奥会冰球的比赛场地规格与冬奥会冰球完全一致,比赛场地中间用一条红线分成两个相等的区域,两条蓝线又将比赛场地分成三部分:中间场地中性区,两边场地为进攻(防守)区。
此外,比赛规则也和冰球的基本相同,每场比赛共进行3局,每局15分钟,局间休息15分钟;共8支参赛队伍,每支参赛队伍可由15名男子队员参赛,或者最多由16名队员参赛,其中应至少包含一名女子队员。
双方派出包括守门员在内的6名队员上场,比赛可随时换人,没有名额和次数限制。双方可以运用滑行、运球、射门等技术和各种战术相互攻守,力争用冰球杆将球射入对方球门,并保护自己的球门不失。
残奥冰球的由来
20世纪60年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康复中心里,一批热爱冰球运动的肢体残疾运动员,从冰球项目中设计出了冰撬冰球运动。
1969年,第1届国际冰球比赛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1976年在瑞典恩舍尔兹维克举办的第1届冬残奥会上,冰橇冰球被列为表演项目;在挪威利勒哈默尔举办的第6届冬残奥会上,冰橇冰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在韩国平昌举办的第12届冬残奥会上,冰橇冰球被正式更名为残奥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