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老少搭配 传承成都高新非遗文化

时间:2018-03-08 15:46:25 来源:川北在线
  原标题:高新]区老少搭配 传承成都高新非遗文化
 
  憨态可掬的牛儿灯、五彩鲜艳的采莲船、喜庆震撼的威风锣鼓……这些传承民俗记忆的非遗文化历史悠久,但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却是神秘而又不常见的。近日,来自成都高新区的6位非遗传承人与18个小朋友相聚在一起,在“给您讲故事”的现场分享会中碰撞出关于“非遗”的火花。
 
  “给您讲故事”是石羊街道和爱智教育联合发起的亲子分享活动,同时也是“漂流的阶梯”阅读分享的一次主题活动。自2017年重阳节启动以来,“给您讲故事”共征集到石羊辖区800多个亲子阅读的视频短片,18位“非遗守护人”也从中遴选而出。在手把手的教导下,他们站上高跷、钻进“黑笨牛”里,摇着采莲船,敲起威风锣鼓,打着莲萧,挥舞着空竹,亲身体验了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邃魅力,又把自己的感受重塑为童真可爱的新鲜故事,以特别的方式守护着非遗文化。
 
  执着坚守的牛儿灯传承人
 
  希望本土民俗传承下去
 
  冲天的犄角、铜铃般的双眼,全身黑黝黝的皮毛,四蹄像柱头落地,“怎么有一位婆婆从大黑牛的肚皮里站起来了呀!”5岁的小女孩雅楠讲着自己的故事,童言稚语逗乐了家长们,也让牛儿灯的表演者和传承人夏云华开心地笑起来。
 
  来自石羊街道新街社区的夏云华今年71岁了,拥有20多年制作、表演牛儿灯的经历,参加过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传统表演艺术展演等各种演出,但和四五岁的小朋友们在一起探索传统文化,却还是头一回。

牛儿灯非遗传承人介绍牛儿灯,吸引小朋友全神贯注倾听。

  钻进牛肚跟着音乐模仿牛儿的动作:卧牛吃水、牛儿打滚、老君骑牛……每一个动作都得到小朋友们的惊呼声,而夏云华也在牛儿灯的故事讲述中乐此不疲。“牛儿灯就是一只‘笨牛’,不像舞狮子一样可以随意玩转、翻滚,但就是这只‘笨牛’,却传承了农田乡间的耕作乐趣和劳动记忆。”夏云华告诉记者。因为笨重,表演者只能脊背弯曲、眼睛看地,表演时很辛苦,很少人能坚持五六分钟,所以现在越来越少的人表演牛儿灯,更不要说制作了。
 
  每制作一头牛,夏云华老两口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74岁的老伴王昆富负责用铁丝竹条扎牛头、定型,夏云华则负责包布、缝制。这一做,就是20多年。
 
  “让小朋友来接触我们这些老的、传统的东西,我觉得太好了。”夏云华说,希望能把这些传统的农耕文化教给小朋友们,让这些本土民俗能够传承下去。
 
  小小踩高跷守护者
 
  要是再加点街舞就更酷了
 
  在6岁小男孩李治君的故事中,是他关于“高跷”的奇思妙想。“要是踩高跷的时候,再跳一段街舞就更酷了!”李治君的话把妈妈逗得哈哈大笑。
 
  “其实不光是孩子,连我们这些80后都对高跷不熟悉,很好奇他们背后的故事。”李治君的妈妈告诉记者。在李治君的故事中,他先采访了高跷的传承人毛帮金和毛帮利兄妹,了解了踩高跷的来历和传承故事。“他觉得如果把街舞加进去,可能会吸引更多人。”李治君的妈妈说。
 
  家住肖家河街道新北社区的毛帮金兄妹是高跷的传承人代表,他家几乎祖孙四代都在学习踩高跷,“从我爷爷那一辈开始就喜欢高跷,我女儿今年25岁现在也在练习中,等我们以后踩不动了,也要让下一辈继续传承下来。”毛帮利告诉记者。
 
  在毛帮利看来,踩高跷没有难度,需要的是勇气和兴趣,和骑自行车一样,只要踩会了,一绑上去就能走起来。但再有经验的人,遇到雨天地滑、路面光滑,都不可避免地会摔倒,擦伤摔伤都是常有的事情,这也是少有人愿意学习高跷的原因。
 
  “我二姨和小叔都会踩高跷。在我们这个高跷家庭里,大家都各自有工作忙着,只有到了春节,街道社区闹春活动时,才能团聚在一起踩高跷。”毛帮利说,此次也是她第一次和这么小的小朋友交流传统民俗文化,让她感觉“后继有人了”。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