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物保护出大招 古蜀文明遗址冲刺“申遗”(3)
问:如何进一步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
答:文物保护展示利用与文物旅游发展完全可以深度融合。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强化与旅游部门的沟通协作,不断强化对文化旅游活动的指导监督并深入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景区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水平。此外,也将充分挖掘各类博物馆资源,为地方旅游发展助力,尤其红色旅游景区的文物保护会加大力度,为红色旅游发展奠定基础和支撑。
问:博物馆的文物如何 惠及公众?
答:让文物活起来。一是充分利用馆藏文物举办高质量的陈列展览,“让文物讲故事”,使公众享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二是通过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学生必需的社会实践课堂。三是深度挖掘文物内涵,研发文博创意产品,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使文物“走进”千家万户,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让博物馆之“旅”更接地气
目前,四川拥有249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到315万件(套),文物数量居全国前列。未来5年,如何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向社会提供更多、更 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博物馆将成中小学生“课堂”
2015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积极引导广大中小学生通过博物馆了解 传统文化,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的中小学利用博物馆学习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四川多家博物馆立刻展开了试点。今年4月,四川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师资培训即将在成都举行。作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此举旨在推进博物馆更加深入地面向青少年开放。
四川博物院开设了“穿越古代”特色课堂,以馆藏文物为主、课后DIY以及现场导览参观为辅,让学生轻松认识了中华文化和川博文物;金沙遗址博物馆设计的模拟考古体验等五大体验,穿越3000年时空岁月;杜甫草堂的“草堂一课”,探索出以诗歌文化向传统文化辐射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模式;三星堆博物馆,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分别设计教育项目:小学生可以进行面具涂鸦、文物拓片制作;高中生则可模拟考古、文物修复……武侯祠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等,均基本形成了富有本馆特色的教育项目,并针对青少年学生编制了基本陈列解说词。参与试点的7家博物馆共设计教育项目29个,展开了160余项活动,编制了11册科普读物,建立了10余种不同方法的青少年参观博物馆长效机制。
成功的尝试显然值得全省推广。在省文物局绘就的蓝图中,未来各博物馆将根据馆藏特点,进一步提升基本陈列,开辟专题陈列,编写适合中小学生参观的解说词,设计适合的讲解方式,制作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料及课外读物。到2020年,全省将建立起内容丰富的教育项目资源库,基本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实现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的文化鉴赏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使博物馆学习成为中小学社会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馆藏珍品成为“外交使者”
事实上,四川各级各类博物馆的馆藏珍品,海外观众也充满好奇。未来四川将积极推进对外文物交流,让独特的四川文物成为“外交使者”和“国家名片”。
四川文物究竟魅力几何?也许两年前在美国举行的“神秘的古蜀文化”展可以说明。这个展览共展出了120件(套)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精美文物,共吸引了18万人次的观众前往参观。时隔数月,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明利阿波尼斯艺术博物馆主动联系省文物局,希望2018年在美国继续举行“古蜀文明展”。如果此次与美国洽谈成功,“古蜀文明展”将在两年后第3次赴美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