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国考热体现转型期社会问题 分配制度不公
11月25日上午,在山东师范大学考点,参加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201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的考生们走进考场,入场前不忘再看一眼参考资料。记者王媛摄
国考热:壁垒,还是桥梁?
每个时代都有无法回避的选择,当超过150万的年轻人走进同一个考场,国考就是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潮流。
昨天(25日),2013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落下帷幕,很快,这些年轻人的命运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分流。
对报考的个体,人们评价“上进”;对报考的群体,人们表示“担忧”。纠结的目光里满是疑惑:为什么20年前,大批体制内的官员、学者及学成归来的海外留学人员,纷纷投身市场大潮;20年后的今天,却有每年上百万的大学生争相挤入体制内?
其实,国考热作为一扇可以洞察社会运行态势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看见壁垒,也可以看见桥梁。
“国考热”体现
转型期社会问题
“如果社会保障制度的双轨制不被改变,国考热一定还会持续下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风云明显感觉到,基于不公平的社会分配制度的这种热,亟需改变。
侯风云,这位对就业市场颇有研究的山东省政协委员很理解年轻人的选择。她承认,每当听说有学生考上了公务员,自己也会由衷地高兴,“对比一些进入私企的同学,进入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在现阶段的确是最稳定也是最有保障的工作。”它意味着现实选择的利益最大化。
山东大学硕士陈宽(化名)毕业后进入国内的一家知名市场化媒体工作,月薪万元左右,一度被同学们羡慕。一次与高中同学的偶然聊天却让他倍感受挫。那位毕业于驻济某二本院校的同学,2007年通过省直机关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内”。这一次,这位同学说的是自己的“新烦恼”:“最近老被中介骚扰,我们单位宿舍,40万买的,说现在涨到120多万了,卖不卖?”
“听起来像是很烦,实际已经是在炫耀了。”这让目前尚未买房的陈宽“羡慕嫉妒恨”。自信学识水平与社交能力略胜一筹的他继而意识到,“有些时候,你能够获得多少资源,不完全因为你 或者勤奋与否,而在于有没有处于恰当的位置”。
高中的政治课本已经让陈宽懂得,社会资源的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这种以体制壁垒来区别的分配态势清晰地告诉他:在一个欠缺公平的环境里,占据有利的竞争位置,往往意味着更大的利益回报。
侯风云对本报记者说,“从表面上看只是公务员招考出现了如此大的热度,背后其实是现阶段社会转型期问题的集中体现。”
编辑:涂伟
【 国内国际 】 热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