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给妈妈下药惊悚 元芳屌丝登人民日报仍然是屌丝

时间:2012-11-06 13:56:08 来源:川北在线综合整理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袁建彰

  安徽省合肥市一对多年来相依为命的母女,年仅12岁的女儿却在妈妈的饭菜里多次下药,原因竟是为了让妈妈不要抛弃自己。事件在微博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有网友认为女孩的做法太不可理喻,但更多的网友则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和家庭本身。有心理学专家认为,这跟女孩所处的单亲家庭的环境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比较容易自卑,其行为表现算是一种心理扭曲,应求助专业的心理人员。

  【事件回顾】

  12岁女孩怕被抛弃在母亲饭菜中下药

  11月1日上午,菁菁的妈妈将孩子带到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向心理医生咨询。

  据了解,菁菁的妈妈是贵州人,爸爸是福建人,两人在合肥打工时认识,婚后生下菁菁。菁菁5岁时,两人协议离婚。之后,菁菁的爸爸回到福建老家,一年也不和女儿打一次电话。

  菁菁妈妈告诉医生,最近一个月她经常感觉头晕、胃疼,有时还想吐。去医院检查后,被医生告知已患有浅表性胃炎,她以为是自己一直爱吃辣的食物所致。

  但就在一周前,她无意中发现,女儿菁菁在厨房偷偷地往饭菜里下药。

  “妈妈说要不是我,现在就不会这么累,我怕妈妈不要我。”菁菁告诉医生,她时常想起以前妈妈生病时的情形。“总喜欢把我搂在怀里,还说以后只能靠我了。”因此,菁菁萌生了这样的念头:让妈妈不舒服。“这样她才知道,我是她身边最重要的人。”

  菁菁尝试过往饭菜里放好几种药,发现感冒药、消炎药“效果”都不明显,只有“芬必得”最好用。

  得知妈妈很可能因为长时间吃了她下的药而得了浅表性胃炎后,菁菁说,她只是想让妈妈不舒服。

  网友观点

  “问题出在家庭教育上”

  有网友认为,虽然这个小孩子的遭遇很可怜,但做法确实有点不可理喻。不过,更多的网友则认为事件的根源在于女孩的家庭教育,责任在其父母身上。@木木两点水说:“父母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时是否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缺乏安全感是很难去除的,我身边有几个朋友也是挺没安全感的,心病还需心药医,各位父母要从小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Jacqueline-Yeung说:“当生命里只剩下彼此的时候却听到妈妈说不要她!完全能理解!畸形的爱也是爱啊!这是妈妈的责任!累也是责任,累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这样说她啊!”@虹霞Sunny说:“已经给孩子造成伤害了,更应该体谅和关心孩子。孩子的认知和判断力还不够,父母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对他们造成很深的伤害。”@回忆嘘嘘悄沙的快乐说:“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关爱太少,想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妈妈知道自己的重要性。归根结底还是家长的问题,多一点关爱。”@IVAN橙说:“是教育的问题,看得出她妈妈是个喜欢抱怨的人,竟然连孩子给自己下药都敢告诉朋友,根本就没想过以后谁还敢跟你孩子做朋友”。

  “单亲孩子易养成敏感性”

  有网友认为,女孩身处单亲家庭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文雅静说:“12岁的孩子会在妈妈碗里下药?有点不可思议,不过不管事情是真是假,还是希望此事能引起更多单亲家庭父母的注意,平时对孩子要比双亲家庭父母对孩子多些沟通和关爱,以免孩子因缺乏父爱或母爱而走向极端,同时单亲家庭的父母平时在生活中也要积极向上,别在孩子面前抱怨什么,多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引导吧!”

  @jeep佳人说:“单亲孩子极易养成敏感的性格,不安全感的心理问题,作为大人一定要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再失去另一种爱的同时,可以多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弥补过来就好些了吧!现在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真值得关注反思啊!”

  但也有网友认为这与单亲家庭的家庭背景关系不大。@遗失的核桃说:“我觉得这不一定和单
亲家庭有关系,只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心理问题不能单一认为是单亲家庭造成的。”@冰雪中的苹果也说,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能开朗正常发育,只是教育方式不同。

  专家观点

  市精神病医院心理科主任徐文军单亲孩子缺乏安全感

  广州市精神病医院心理科主任徐文军认为,这个小女孩的动机,其实是想去享受照顾母亲,从而得到母亲肯定的感觉。徐文军坦言女孩的妈妈生病时才重视女孩,让女孩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也得到了爱和关心的感觉,认为自己不会被抛弃,这种感受驱使女孩用了给母亲下药这么一种极端的方式,以达到和妈妈关系更紧密、更牢固的目的。“这个方法显然是一种属于行为变态性的方式”徐文军坦言。

  他认为这跟女孩所处的单亲家庭的环境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比较容易自卑,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单亲家庭,孩子很容易会愈发表现出缺乏安全感和容易自卑。就像这个女孩,先是被父亲抛弃了,所以她很恐惧母亲也抛弃她。而为了不被母亲抛弃,让自己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她就实施了这种行为,因为她母亲不舒服的时候,才能给到她带有安全感的 。而回过头来说,对这种安全感的 ,女孩要通过反复的行为来验证。“这种算是一种心理扭曲,这种获得安全感的方式,是错误的表达方式”,徐文军如是说。

  徐文军表示,女孩的情况可能需要求助于专业心理人员,通过分析其动机、情绪、思想等,帮助她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谁拿走她的安全感

  12岁的女孩,为了不被妈妈抛弃,竟然在妈妈的饭菜里下药,用这种错误的方式获得“母爱”,获得不被抛弃的安全感,读来令人心酸。

  专家说,安全感是决定孩子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从而影响身心的发育。

  应该说,一个和谐的家庭,对于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是至关重要。譬如新闻中,小女孩那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首先缘于父母的离异。失去父爱的伤害,再加上她 可以依靠的母爱,却常常以抱怨来让她变得敏感,多疑,恐惧,从而摧毁了安全感。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父母除了养育孩子的义务,还要承担教育的义务。有时候,大人的行为,就是孩子的榜样。

  不过,社会的教育这时也不可缺位。尤其是像小菁菁这样的单亲家庭,社会也应承担救助、教育的责任。这也是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屌丝登人民日报仍然是屌丝


屌丝登上《人民日报》,刊登在该报2012年11月3日第五版十八大特刊。出现句子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

  屌丝,这个在逼仄社会环境下的群体分裂的代名词,赋予了太多的社会内涵和背后隐情。与高富帅相比,它没有高雅的附庸,不能引起舆论的焦点。屌丝,只不是茶余饭后调侃的对象,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可以说,屌丝心态是一种不被认可的情绪,主流意识为框架的媒体多对它选择了盲目。但是尽管没有主流的宣传,现实的藩篱,以高富帅和屌丝为代表的群体分裂早已成为共识。

  此次《人民日报》能将屌丝作为其文本,显示了其大媒体的包容、公正、开放的精神气质。这对于一个党报来说,实属不易。因为我国的党报主要是以规范性的字词文本为依据,对于网络名词基本不感冒。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做法不仅会提高《人民日报》的威信,进而赢得舆论的支持,也是对于民众心态的释怀,媒介使用权应该是每一个群体的应所享有的。可以肯定的是,《人民日报》报道方式角度改进了。至于从中看出其它的含义,只不是猜测罢了。

  诸如从这一刊登看到更深层次,喻之为迹象逆袭,颠覆的前兆之类,那也未免太过了。也不过是想象力的抛锚,自娱自乐罢了。想来,在现实的困扰下,人往往在任何蛛丝马迹中漫无边际想象。而且基于群体屌丝的心态,难免会在党报中与之相关的措辞中寻找慰藉。而压抑许久的心态,也需要这样的幻想。但是现实总归是现实,拔高的虚幻,到头来终会想象塌陷,使自己陷入又一轮愤懑怪圈。

  自醉自梦后,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明天复明天,屌丝依然屌丝。屌丝上《人民日报》不要想太多,没有那么多文字游戏。活在当下,摆正心态,还是踏踏实实生活工作。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