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启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7大主要任务
时间:2016-03-01 13:36:07 来源:成都市府
今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7%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长期以来,成都市坚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中,在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上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近日,《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未来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蓝图全面呈现。根据《规划》,到2025年,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由体系建设向融合发展的深化,生态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价值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强。同时,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方面,《规划》更是明确了具体指标:到2025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PM10和PM2.5年均浓度分别小于90微克/立方米、50微克/立方米。
今年成都市将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记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市将通过7大任务共40项具体举措,来勾勒生态文明“路线图”,在今年要实现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22.49%,单位GDP能耗继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PM10和PM2.5年均浓度达到省、市政府年度目标要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7%、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1%等,共18项目标。
一线•“开局”实景图
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年内启动建设
目前已形成初步方案
作为生态建设的“重头戏”之一,目前,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已形成初步方案,年内启动建设。
记者了解到,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拟规划形成“一带、两区、一基地”的空间结构,建设面积约为1616平方公里,建成集科学研究与物种保护、大熊猫野化放归与种群复壮、公众自然教育、独特旅游体验和社区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 、全球 ”、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保护的国家公园。
“一带”区域范围为龙门山大熊猫生态保护带,包括野生大熊猫保护区(含鞍子河、龙溪-虹口、白水河、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区,该区域范围内的功能分区包括严格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两区”包括:大熊猫野放过渡训练科研区及国际高端生态教育旅游体验区;熊猫国际都市休闲度假区与熊猫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区。该地域范围的功能分区含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一基地”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据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都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建。而现“野放中心”将扩建至8平方公里,建成“中华熊猫谷”。
青龙湖一期工程粗具雏形
今年还将开工建设江安湖、北湖等5个水库
作为成都市环城生态区“六库八区”生态湖泊水系之一,青龙湖一期工程已具雏形,刚刚面向市民开放。湖泊、湿地、林地、草地、耕地……经过十年生态封育保护,青龙湖区域生态优良,几乎数步一景。
设计人员介绍,基于青龙湖区域良好的生态本底,一期划分出静态保育区和动态活动区两大区域。湖区景观设计最大的亮点是以多品种、多层次的滨湖四季特色植物,形成“月月花不断,四季景不同”的观赏效果。
目前,青龙湖二期建设已经启动。记者了解到,库区面积5700亩,水面为2500亩,待二期区域呈现,它将成为环城生态区内最大的湖泊水库之一。不仅如此,今年,成都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年度计划,包括开工建设江安湖、北湖等5个水库,建成中和湿地等3个湿地公园等。记者了解到,今年待关于“六库八区”的国家小型水库批复下来后,将全面启动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环城生态区有水、有田园、有森林、有湿地。
深读•“开局”路线图
集中化、特色化、多样化“增花添彩”
10年重现“花重锦官城”
“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至浣花溪”……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向大家展示了历史上繁花似锦的成都。在当下,这样的美景市民同样可期可待,5—10年,成都将再现“花重锦官城”盛景,成都市民走出家门便可感受到如诗美景。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品质,成都市将利用适宜的自然条件,传承花卉历史源流,集中化、特色化、多样化地推进“增花添彩”。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总工程师刘可佳介绍,在推进重点增花添彩项目的同时,要将增花添彩的理念融入城市常态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中,增加花卉和彩叶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植物材料中的比重,“同时,会根据中心城区的绿地空间结构、现状特点、环境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优化布局,重点提升。在中心城区特征区域,如特色街区、特色街巷、历史文化节点、公园广场、城市出入口、重要骨干交通节点、重要景观节点等对城市景观风貌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地段、节点,集中化、规模化地增花添彩。”另外,通过植物的季相特点,打造春夏赏花、秋季观叶、冬季闻香的四季花卉彩叶城市景观。
“据初步测算,目前城区花卉彩叶植物材料的覆盖率已占到城市绿地面积的10%-15%。”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接下来的五年规划中,我市将集中化、特色化、多样化推进中心城区“增花添彩”重点项目,将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提升至20%以上。接下来的十年规划,我市将通过重点推进和常态建设相结合,将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提升至30%以上。“实现5年初现‘花重锦官城’,10年重现‘花重锦官城’的景象。”同时,我市还将继续推动城市立体绿化和郊区市县新增绿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绿地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建设“两山”市域生态屏障
构建绿色生态本底
“龙门山、龙泉山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具有涵养水分、改善生态的重要作用。”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将加快推进“两山环抱”生态屏障建设,按照《龙泉山脉生态提升工程总体规划》,启动实施龙泉山脉生态提升工程(省市共建),拟用3-5年时间,完成10万亩的改造提升和景观景点打造工作。通过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申报建设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做好龙门山的生态保护工作。龙泉山将启动实施龙泉山脉生态提升工程,拟用3-5年时间,完成10万亩的改造提升和景观景点打造工作,届时,将新增森林面积10.06万亩,提质森林面积3.3万亩,龙泉山脉森林覆盖率将提升8.75%,由现在的51.04%提高到59.79%。
成都大熊猫公园将建在哪里?如何建?有何亮点?记者了解到,该公园拟规划形成“一带、两区、一基地”的空间结构,包括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规划建设面积约为1616平方公里。目前该公园已完成概念性规划,拟于3月1日上报国家审批。据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的概念性规划以保护大熊猫为主,涵盖科考教育、社区建设、旅游等内容。“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在龙门山山脉,首要的效果是保护了大熊猫,更大的意义在于保护了这片区域内的所有动植物,保护了龙门山这个成都生态屏障。”
实施水、气、土壤“三大治理战役”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开展美丽成都行动,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因此,花大力实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也成为我市下一步的重拳出击。
记者了解到,在总量减排方面,成都市将启动“十三五”总量减排工作方案编制,对化学需氧量、氨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5项主要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外,夯实烟粉尘、总氮、总磷数据,按照国家要求纳入区域约束性控制指标。强化总量减排“一岗双责”意识,签订“十三五”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落实总量减排责任,形成总量减排工作合力。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成都市将推进重点企业脱硫、脱硝、除尘,整治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推进“禁燃区”外锅炉达标治理,郊区市县建成区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累计淘汰75%;继续强化扬尘污染控制,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测,大力实施道路扬尘治理“四大工程”;严控机动车排气污染,严格执行机动车环保检测制度,区(市)县要按新《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切实履行属地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的监管职责,力争今年全市黄标车基本淘汰完毕;采取遥感卫星巡拍、无人机巡拍和车载巡拍等方式,加大全市域大气环境巡拍力度,及时查处大气污染行为;深入开展臭氧污染治理对策研究;开展成都及周边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在水环境治理上,成都市将以沱江和岷江内江流域为重点,加强综合整治,防治水体污染。深入开展各类洗涤和餐饮废水、工业循环用水冷却水、渔业养殖排水等磷排放调查,实施涉磷污染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继续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建立健全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防止污染反弹。同时,我市将完成中心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的提标升级改造;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加快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成都市将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将对456家应达新标工业企业达标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提升重点行业企业排放标准,今年将完成60个项目的清洁生产审核技术评估,100个已评审项目的验收工作。
今年完成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黑化120条
让街道面貌提档升级
记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市将加强城市道路维护整治,完成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黑化整治120条,有效改善路面品质。作为市委市政府“立城优城”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道路黑化虽然只是街道面貌换新的一个方面,却又无形中正带动着街道整体风貌的提档升级。到今年年底,将成都市的道路黑化率提升到90%左右,总面积将达到270万平方米。据了解,过去两年,这项工作都列入了市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的民生目标,必须保质保量完成。
今年底,成都将一共完成489条中小道路的黑化。当成都的489条中小街道面貌都焕然一新,中小街道与主街干道一样平整舒适,成都市民将拥有更好的出行环境:不管驾车还是步行,走到哪儿,你都能闻到“国际范儿”的气息。
而在此基础上,今年,成都市还抓好城郊结合部环境攻坚行动,按照“集中攻坚、全面提升、常态长效”的要求,以河道沟渠、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市容秩序、交通秩序、能源通讯设施、工地管理、市场管理、园林绿化、广告招牌、违法建设等11个方面为重点,着力解决城市环境“草包金”问题。同时,抓好交通场站环境攻坚行动。推广茶店子客运中心管理经验,以长途客运站、公交场(站)、地铁站、机场等交通场站及周边为重点,着力解决流动商贩集聚、保洁不到位、非法营运集中、交通拥堵等问题。抓好重点区域环境攻坚行动。以校园及周边、市场及周边、景区景点等人口密集场所为重点,增派管理力量,提高巡查频次,加大监管和违法查处力度,努力为广大群众营造清洁卫生、整洁有序的生产生活、学习休闲的良好环境。
李家岩水库计划今年启动建设
构建供水保障体系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全面落实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成都市将从水源开发、城乡供水体系、用水总量控制等多个方面构建供水保障体系。据了解,到2025年,成都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将从现状的21%提升到2020年的25%和2025年的28%,中心城区供水规模达到278万吨/日。
目前,中心城区供水规模为228万吨/日,到2025年,提升为278万吨/日,提升的50万吨水从何而来?“中心城区重点推进水七厂扩建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城市输配水管网及调压设施建设。”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在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和小城市将重点实施7个水厂新(改、扩)建及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主要城镇与工业园区的供水管网逐步连片成网。
同时,成都要形成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多水源供水格局,就不得不提备受关注的李家岩水库。记者了解到,通过重点任务建设,成都市将加快成都市第二水源李家岩水库建设及三坝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实现中心城区多水源供水,为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提供应急备用水源。谈及李家岩水库的建设进展,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工程计划今年启动建设,预计2020年建成,届时,将让成都市民饮水之需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据了解,在饮用水源保护方面,将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与保护区整治工程,提高监控与应急能力,重点实施柏条河-徐堰河水源地保护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长期以来,成都市坚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中,在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上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近日,《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未来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蓝图全面呈现。根据《规划》,到2025年,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由体系建设向融合发展的深化,生态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价值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强。同时,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方面,《规划》更是明确了具体指标:到2025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PM10和PM2.5年均浓度分别小于90微克/立方米、50微克/立方米。
今年成都市将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记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市将通过7大任务共40项具体举措,来勾勒生态文明“路线图”,在今年要实现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22.49%,单位GDP能耗继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PM10和PM2.5年均浓度达到省、市政府年度目标要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7%、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1%等,共18项目标。
一线•“开局”实景图
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年内启动建设
目前已形成初步方案
作为生态建设的“重头戏”之一,目前,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已形成初步方案,年内启动建设。
记者了解到,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拟规划形成“一带、两区、一基地”的空间结构,建设面积约为1616平方公里,建成集科学研究与物种保护、大熊猫野化放归与种群复壮、公众自然教育、独特旅游体验和社区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 、全球 ”、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保护的国家公园。
“一带”区域范围为龙门山大熊猫生态保护带,包括野生大熊猫保护区(含鞍子河、龙溪-虹口、白水河、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区,该区域范围内的功能分区包括严格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两区”包括:大熊猫野放过渡训练科研区及国际高端生态教育旅游体验区;熊猫国际都市休闲度假区与熊猫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区。该地域范围的功能分区含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一基地”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据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都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建。而现“野放中心”将扩建至8平方公里,建成“中华熊猫谷”。
青龙湖一期工程粗具雏形
今年还将开工建设江安湖、北湖等5个水库
作为成都市环城生态区“六库八区”生态湖泊水系之一,青龙湖一期工程已具雏形,刚刚面向市民开放。湖泊、湿地、林地、草地、耕地……经过十年生态封育保护,青龙湖区域生态优良,几乎数步一景。
设计人员介绍,基于青龙湖区域良好的生态本底,一期划分出静态保育区和动态活动区两大区域。湖区景观设计最大的亮点是以多品种、多层次的滨湖四季特色植物,形成“月月花不断,四季景不同”的观赏效果。
目前,青龙湖二期建设已经启动。记者了解到,库区面积5700亩,水面为2500亩,待二期区域呈现,它将成为环城生态区内最大的湖泊水库之一。不仅如此,今年,成都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年度计划,包括开工建设江安湖、北湖等5个水库,建成中和湿地等3个湿地公园等。记者了解到,今年待关于“六库八区”的国家小型水库批复下来后,将全面启动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环城生态区有水、有田园、有森林、有湿地。
深读•“开局”路线图
集中化、特色化、多样化“增花添彩”
10年重现“花重锦官城”
“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至浣花溪”……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向大家展示了历史上繁花似锦的成都。在当下,这样的美景市民同样可期可待,5—10年,成都将再现“花重锦官城”盛景,成都市民走出家门便可感受到如诗美景。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品质,成都市将利用适宜的自然条件,传承花卉历史源流,集中化、特色化、多样化地推进“增花添彩”。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总工程师刘可佳介绍,在推进重点增花添彩项目的同时,要将增花添彩的理念融入城市常态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中,增加花卉和彩叶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植物材料中的比重,“同时,会根据中心城区的绿地空间结构、现状特点、环境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优化布局,重点提升。在中心城区特征区域,如特色街区、特色街巷、历史文化节点、公园广场、城市出入口、重要骨干交通节点、重要景观节点等对城市景观风貌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地段、节点,集中化、规模化地增花添彩。”另外,通过植物的季相特点,打造春夏赏花、秋季观叶、冬季闻香的四季花卉彩叶城市景观。
“据初步测算,目前城区花卉彩叶植物材料的覆盖率已占到城市绿地面积的10%-15%。”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接下来的五年规划中,我市将集中化、特色化、多样化推进中心城区“增花添彩”重点项目,将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提升至20%以上。接下来的十年规划,我市将通过重点推进和常态建设相结合,将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提升至30%以上。“实现5年初现‘花重锦官城’,10年重现‘花重锦官城’的景象。”同时,我市还将继续推动城市立体绿化和郊区市县新增绿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绿地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建设“两山”市域生态屏障
构建绿色生态本底
“龙门山、龙泉山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具有涵养水分、改善生态的重要作用。”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将加快推进“两山环抱”生态屏障建设,按照《龙泉山脉生态提升工程总体规划》,启动实施龙泉山脉生态提升工程(省市共建),拟用3-5年时间,完成10万亩的改造提升和景观景点打造工作。通过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申报建设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做好龙门山的生态保护工作。龙泉山将启动实施龙泉山脉生态提升工程,拟用3-5年时间,完成10万亩的改造提升和景观景点打造工作,届时,将新增森林面积10.06万亩,提质森林面积3.3万亩,龙泉山脉森林覆盖率将提升8.75%,由现在的51.04%提高到59.79%。
成都大熊猫公园将建在哪里?如何建?有何亮点?记者了解到,该公园拟规划形成“一带、两区、一基地”的空间结构,包括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规划建设面积约为1616平方公里。目前该公园已完成概念性规划,拟于3月1日上报国家审批。据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的概念性规划以保护大熊猫为主,涵盖科考教育、社区建设、旅游等内容。“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在龙门山山脉,首要的效果是保护了大熊猫,更大的意义在于保护了这片区域内的所有动植物,保护了龙门山这个成都生态屏障。”
实施水、气、土壤“三大治理战役”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开展美丽成都行动,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因此,花大力实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也成为我市下一步的重拳出击。
记者了解到,在总量减排方面,成都市将启动“十三五”总量减排工作方案编制,对化学需氧量、氨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5项主要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外,夯实烟粉尘、总氮、总磷数据,按照国家要求纳入区域约束性控制指标。强化总量减排“一岗双责”意识,签订“十三五”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落实总量减排责任,形成总量减排工作合力。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成都市将推进重点企业脱硫、脱硝、除尘,整治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推进“禁燃区”外锅炉达标治理,郊区市县建成区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累计淘汰75%;继续强化扬尘污染控制,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测,大力实施道路扬尘治理“四大工程”;严控机动车排气污染,严格执行机动车环保检测制度,区(市)县要按新《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切实履行属地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的监管职责,力争今年全市黄标车基本淘汰完毕;采取遥感卫星巡拍、无人机巡拍和车载巡拍等方式,加大全市域大气环境巡拍力度,及时查处大气污染行为;深入开展臭氧污染治理对策研究;开展成都及周边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在水环境治理上,成都市将以沱江和岷江内江流域为重点,加强综合整治,防治水体污染。深入开展各类洗涤和餐饮废水、工业循环用水冷却水、渔业养殖排水等磷排放调查,实施涉磷污染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继续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建立健全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防止污染反弹。同时,我市将完成中心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的提标升级改造;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加快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成都市将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将对456家应达新标工业企业达标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提升重点行业企业排放标准,今年将完成60个项目的清洁生产审核技术评估,100个已评审项目的验收工作。
今年完成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黑化120条
让街道面貌提档升级
记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市将加强城市道路维护整治,完成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黑化整治120条,有效改善路面品质。作为市委市政府“立城优城”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道路黑化虽然只是街道面貌换新的一个方面,却又无形中正带动着街道整体风貌的提档升级。到今年年底,将成都市的道路黑化率提升到90%左右,总面积将达到270万平方米。据了解,过去两年,这项工作都列入了市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的民生目标,必须保质保量完成。
今年底,成都将一共完成489条中小道路的黑化。当成都的489条中小街道面貌都焕然一新,中小街道与主街干道一样平整舒适,成都市民将拥有更好的出行环境:不管驾车还是步行,走到哪儿,你都能闻到“国际范儿”的气息。
而在此基础上,今年,成都市还抓好城郊结合部环境攻坚行动,按照“集中攻坚、全面提升、常态长效”的要求,以河道沟渠、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市容秩序、交通秩序、能源通讯设施、工地管理、市场管理、园林绿化、广告招牌、违法建设等11个方面为重点,着力解决城市环境“草包金”问题。同时,抓好交通场站环境攻坚行动。推广茶店子客运中心管理经验,以长途客运站、公交场(站)、地铁站、机场等交通场站及周边为重点,着力解决流动商贩集聚、保洁不到位、非法营运集中、交通拥堵等问题。抓好重点区域环境攻坚行动。以校园及周边、市场及周边、景区景点等人口密集场所为重点,增派管理力量,提高巡查频次,加大监管和违法查处力度,努力为广大群众营造清洁卫生、整洁有序的生产生活、学习休闲的良好环境。
李家岩水库计划今年启动建设
构建供水保障体系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全面落实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成都市将从水源开发、城乡供水体系、用水总量控制等多个方面构建供水保障体系。据了解,到2025年,成都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将从现状的21%提升到2020年的25%和2025年的28%,中心城区供水规模达到278万吨/日。
目前,中心城区供水规模为228万吨/日,到2025年,提升为278万吨/日,提升的50万吨水从何而来?“中心城区重点推进水七厂扩建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城市输配水管网及调压设施建设。”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在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和小城市将重点实施7个水厂新(改、扩)建及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主要城镇与工业园区的供水管网逐步连片成网。
同时,成都要形成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多水源供水格局,就不得不提备受关注的李家岩水库。记者了解到,通过重点任务建设,成都市将加快成都市第二水源李家岩水库建设及三坝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实现中心城区多水源供水,为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提供应急备用水源。谈及李家岩水库的建设进展,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工程计划今年启动建设,预计2020年建成,届时,将让成都市民饮水之需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据了解,在饮用水源保护方面,将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与保护区整治工程,提高监控与应急能力,重点实施柏条河-徐堰河水源地保护项目。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