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计划:给中国故事一片生长的土壤

时间:2018-05-02 16:19:09 来源:川北在线
   原标题:谷雨计划:给中国故事一片生长的土壤

   4月20日,是农历谷雨的时节。古人形容为“雨生百谷”,因为这一天意味着寒潮天气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开启了一年的播种耕耘。腾讯新闻设立的“谷雨计划”,寻找优秀的创作者,支持耕耘中国故事,为他们提供创作层面的“谷雨”。恰逢谷雨,长城脚下的公社举办了一场“谷雨故事会“。把一群记录生活的媒体人聚在一起,说说“人生如戏”的故事该如何演绎。

  谷雨计划:让中国好故事萌芽生长

  简单来说谷雨计划就是将好故事,好内容通过用户接受的方式给适合的人看。该项目建立四年来,一直致力于寻找观照现实、体察人性的创作伙伴,一起耕耘中国故事。

  当内容生态化大潮袭来,单打独斗的媒体角色已经不能应对市场需求,内容生产需要更广泛的联合。于是,腾讯构建了一个致力于支持中文非虚构(Non-fiction)作品创作与传播的非盈利项目——谷雨计划,连接行业各端的生态伙伴。

  从2015年项目建立起,谷雨计划内容不断扩展。在1.0到3.0,谷雨由资金支持逐步扩展到传播资源及平台赋能,掌握开放、融合、聚焦的核心特征,为从事中文非虚构创作的专业媒体机构、独立创作团队、独立作者提供资金、传播和指导的全方位服务生态。2015-2017年间,支持产出了写作、摄影、纪录片多种形式的非虚构创作。这些作品有回顾历史问题,如关注关于中日细菌战的特稿《中日:没有结束的细菌战》;也有聚焦现实议题,如青年创业的深度报道《了不起的茅侃侃》;还有关乎社会百态,探讨网红文化的独立纪录片《网红》等等约18个项目。

  另一方面,谷雨不断延伸品牌体系,从一个单纯的扶持计划发展为垂直化的品牌生态体系。建立起“谷雨计划+谷雨实验室"为主的两大内容品牌,其中“谷雨实验室”是推动品牌共建的阵地,通过该平台对外输出更多具备头部效应的作品。引起广泛反响的非虚构写作《废物俱乐部:三和女神红姐和她的男客们》就出自谷雨实验室自制品牌“故事硬核工作室”。而谷雨实验室将扩充更多内容创作品类,包括当下颇具重视的“新闻可视化”形式。

  今年,谷雨计划还将举办创作大赛等活动,为非虚构创作领域带来重要行业动态、前沿趋势及创作方法论分享。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谷雨计划选择沉淀下来,为产出媒体价值的成果而努力,为专注好内容的媒体人拓宽发展空间。

  谷雨计划就好像备好了酒菜和舞台,等一个个真实动听的故事上演,然而如何说好这些世人的故事,本次谷雨故事会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讨论。

  故事匠人谈打造中国故事的手艺

  “原生态的东西、野蛮生长的东西是最需要关注的,而技巧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冰点周刊》主编从玉华如此概括一个强故事的选择标准。同参与讨论还有现任南方都市报《中国财富》杂志主编的南香红,硬核故事创始人林珊珊,纪录片导演杜海。他们身份虽略有差异,却都是打造故事的“匠人”。

 

  作为一个支持非虚构作品创作的项目,谷雨计划致力挖掘现实的“强故事”。无论是深度报道、纪实摄影还是纪录片,都以现实的独特故事为核心。故事匠人们一致认同,所谓强故事是浓缩时代议题的个体命运。谷雨实验室与硬核故事联手打造的非虚拟作品《废物俱乐部之“三和女神”》以出卖自我的“红姐”为点,扒开繁华都市之中黑暗的“废”群体,背后是社会阶级对个体的摧残。林珊珊说:“最佳的故事还是把重大议题和强故事结合起来的选题。”命运感与宿命感在时代议题下更易与现实建立关系。

 

  好的议题,需要匠心才能成为故事。撰写过多部特稿的资深记者南香红概括故事的手艺是:“用优美的文字加上优美的表现去呈现复杂的真”。文字的感染力从何而来?有趣的是,在场大多是媒体人,而强调公正客观的媒体却重视作者的主观感受在故事中的影响力。“我”参与故事的一部分,也是对现场另一种方式的真实呈现。林珊珊分享了《废物俱乐部之“三和女神”》作者杜强的写作经历,回顾他在深圳市龙华区三和人力市场为期一个月与访谈对象同吃同住的真实体验。这期间杜强自身也收到极大影响,半个月时间变得瘦弱邋遢,精神惶恐。而这种摇摆不定的作者形象,说明了杜强与故事产生交融。这让文章的逻辑产生具有感染力的“真实”感。

  时代在变化,故事的载体从纸质变成了电子化产品,人们以最廉价的方式去获取浅薄的愉悦,但这些故事匠人对好作品的匠心并未改变。南香红说:“好故事会存在,而且还会在信息混乱的时代中越来越有自己的价值。”

  讲故事的形式与传播故事的形式都是一门艺术

  传播介质的改变,让非虚构创作的形式和传播有了更多选择。讲什么故事值得思考,用什么形式表达以及向谁讲故事同样重要。

  从创作形式来看,内容表达的品类正不断细化,不断创新。如今,文字、图片、音乐、影像都不再只是单一的元素,逐渐发展为复合形式,这就是“融合报道”。目前,谷雨计划开辟的“谷雨实验室”正专注于“融合叙事”、“新闻可视化”品类发展。数可视创始人黄志敏解释,通过交互用户以体验感知信息,实现技术对内容的升级服务是融合报道的首要意义。而对于创作者而言,融合报道在某种程度上消减了工种的界限。在固有认知中,美编只负责装饰新闻。随着声音、影像、动态对传播的影响力加大,更懂可视化元素的美编也能参与到创作的过程,对内容进行结构性的再造。清华美院的副教授,也是谷雨计划合作伙伴向帆就表示美工,编辑这类“懂得视觉语言的人”会成为融合媒体的重要力量。

 

  谷雨计划也为此打造了一个跨工种的联合项目组,无论是记者、撰稿人、编辑还是项目经理,不受岗位限制,在平台中实现内容共建。

  而从传播来看,分发对于媒体人也是一门刁钻的艺术。“数据是衡量传播的成绩单”箭厂视频总制片人钟伟杰总结出当下分发传播的重点。有人发问:当衡量内容价值的标准变成了单一的数据,是不是对内容太冷冰冰了?“我们需要靠流量生存。但最主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生存模式,还能生存下去的时候,数据量只是一种参考。”钟伟杰对数据化时代早已淡定。算法和数据不该是局限优质内容传播的原罪,相反加以利用可能成为好故事增值的捷径。

 

  依托腾讯新闻的平台分发能力,谷雨计划规划出以企鹅号、微信公号(小程序)为中心的多平台分发。根据不同作品的调性,采用精准的渠道传播。像“三和大神”这样触及社会与个体命运斗争的议题,在娱乐化的时代,依旧引起大量讨论,可见与社会相关的严肃议题依然还有诉求。“媒体人的作为,是尽量可以做多好的内容,使有需求的人找到它们。”钟伟杰如此总结媒体的责任感。(陈蕊)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