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为何喜极而疯?把他中举后的官职放到现代 或许你也会疯

时间:2024-03-12 21:13:26 来源:搜狐
  原标题:“范进中举”为何喜极而疯?把他中举后的官职放到现代 或许你也会疯 

  “噫!好了!我中了!”

  这是《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范进中举后的喃喃自语。每次看到这句话,我们脑海中会浮现范进披头散发、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疯癫之态。

  范进,原是比较老实、勤学苦读、受人欺侮的穷书生。自12岁应考,连续考了20余次,还是一个童生。最后一次应考,他实际年龄已经54岁,名册上写的却是30岁。考试那天,范进第一个交卷。主考官周进也是苦读出身,见范进面黄肌瘦,胡须花白,寒冬天气还穿件麻布大褂,冻得瑟瑟发抖,不由动了恻隐之心,便用意看他的试卷。可是连看两遍,还不解其意,直到看了3遍,才知是“天地间最好的文章,真是一字一珠”。不等各卷汇齐,便取范进第一名。

  范进中了秀才,还要去参加乡试,找丈人胡屠户借钱,却被骂得狗血喷头。胡屠户骂他:“你中了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趁早收了这份心!”范进只好向相亲邻里借了盘费,瞒着人去城里应试。

  考试回来时,家里已断粮3天。胡屠户知道后,又将他骂了一顿。

  等到发榜那天,因为家里没米下锅,范进抱着一只老母鸡,出门上集市上去卖。

  刚出门不久,报喜的人来了,说范进考中了举人。

  由于范进参加了那么多次考试,都没有成功,范进的母亲也不敢轻易相信。还是又来了几个报信的人,她这才相信了这件事的真实性,急忙拜托了人去镇上将范进找回来。

  而这个时候的范进还抱着那只老母鸡,在集市上找买家,却突然得知了自己已经考中了举人,竟然激动得撒手就晕倒了。

  还是路人给他喂了几口清水,这才重新叫醒了他。醒来的范进竟然在闹市中央手舞足蹈,并大声的说着:“中了,中了,我中了!”

  紧接着,他又向镇子里人多的地方跑去,嘴里不断的重复着自己中了的好消息。

  眼看着范进已经处于发疯的边缘了,身边的人也非常的着急。但是范进现在身份已然不一样了,他们也不敢贸然行动。

  范进的母亲和妻子非常着急,有人出主意说:“范老爷因欢喜过度,痰迷心窍,只要他平日最惧怕的人打他一下,说‘你不曾中’,他一吓,把痰吐出来,就明白了!”

  众人都说要胡屠户打他的女婿。可是胡屠户为难地说:“如今中了老爷便是天上的星宿,打不得啊!”

  邻居见他如此,便挖苦他,催促他。胡屠户违拗不过,喝了酒,壮壮胆,拿出平日的凶恶样子,对着正在发疯的范进,大骂一声:“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

  一巴掌过去,把范进打倒在地。众人一齐上前,替范进抹胸口,捶背心,忙了半晌,范进才渐渐喘过气来,睁开眼,不疯了。

  胡屠夫害怕范进生气,接连解释说:“文曲星大老爷,我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是想将你从疯癫中唤醒。之前的得罪之处,还请大老爷原谅。”

  看着胡屠夫不断的向他赔礼道歉,范进这一刻感到了心满意足。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将要就此改变,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人敢随便的欺负他了,哪怕是他的岳父也不行。

  那这举人在当时到底是什么地位?竟然使得周围的人全部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对于曾经最看不起的这个酸秀才如此尊重呢?

  谈起范进考得有多好、中了举人是什么概念,就要先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及科举选拔人才的严苛残酷。

  自隋唐推行“科举制”后,到了明朝,科举制度愈加完善,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也深入骨髓。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颁行科举程式,将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此后明清两代基本沿用四级考试作为基本程序。清代沿袭明代科举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一些调整和补充,制定了中国古代最缜密、完善的科举制度。

  那么,科举需要考哪些内容呢?首先是小试,也称童试。这是学子们正式进入科举制度的第一关,它并不是一次考试,而是由县试、府试、院试三次考试组成的。依次通过这三门考试的人才能成为生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范进54岁考中秀才,其实是才摸到科举考试的门槛。

  正式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每两年或者三年举办一次,这三个考试的规格级别和严格程度逐级递增。士子在通过乡试后成为“举人”。举人由各地方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至北京参加次年的会试。会试及第后则称贡士。贡士再经以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后根据成绩排名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及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那么让范进“疯掉”的这个举人有多难考呢?《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朝,当时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一般情况下,全国也就招收四五百个举人,那时候,在全省考试中名列前茅考才能成为举人,有人做过统计,按照现在的高考招生数量计算,考中举人的概率相当于清华北大录取率的1/20。而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考试,到五十多岁才考上秀才,却在第一次乡试中就中了举人,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实际上考中的机会确实微乎其微,范进考上只是侥幸,也难怪范进如此高兴了。

  那么对于范进来讲,考中举人以后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呢?

  首先,物质条件改善

  《儒林外史》原文记载:

  “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

  原本还是一个总是在家中挨饿,到大街上卖老母鸡的范进。在中举之后骤然就成为了富家翁,丫鬟奴仆,米面钱粮竟是瞬间都有了。就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来,考上举人,对穷人家来说真真是个了不得的东西。

  其次,社会地位提高

  范进原本是一个穷困潦倒,被乡里看不起的读书人,社会地位低下。但当他中举后,所有人的态度都改变了。连平日看不起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也开始尊称他为“贤婿老爷”。邻里街坊纷纷送来珍贵礼物,以示尊敬。这样巨大的变化,对于一个被压抑了数十年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心理冲击。

  再次,拥有了特权

  举人可以免除赋税徭役,这一点可是适用于整个家庭的,包括旗下的奴婢。在经济上政府也会给举人补贴。此外,便是见官可不避,却过堂不用刑,功名折抵。

  最后,可以算步入了仕途

  按清代科举制度的规定,举人已经是正式的科名,具备做官资格,可以通过拣选、大挑和截取三种途径任官,可以担任的官职有知县、州学学正、县学教谕等州县官学。

  在清朝,中举的意义远超过今天考中 大学。当时,只要考中了举人,就拥有了做官的资格。如果能进一步成为进士,则可能获得更高的官职。
 
  而范进在中举后,继续参加考试。乡试放榜后没过多久,范进参加会试,又中了贡士,但范进的老母亲因为承受不住这么大的消息竟喜极而死,而范进也为母亲守孝了三年。守孝完之后,范进去京城参加殿试,又成绩合格,考中了进士!
 
  之后,范进踏踏实实做事,政绩也被皇帝看在眼中,很快受到赏识,仅仅用了五年就从进士一路高升,做到山东学道,相当于山东省的教育厅厅长。后来他还当上了通政使司通政使,成为御前的正三品大员,更是中央的核心官员之一。
 
  从五十多岁中秀才到中举人,再到进士,最后成为京官,范进的一生可谓先抑后扬,后来居上。

  所以您看,虽然范进中举的发疯让人觉得可悲又可笑,古时候读书人的一生都在科举之中沉浮,可是换到现代官场一看,搁谁谁不狂喜呢?

  范进中举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的巨大压力和影响。它不仅是一个简单考试,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却也可能让人难以承受这新生。范进的故事正是最好写照。现代人往往难以体会他的心路历程,可换个角度想想,鉴古知今,这感慨也并非毫无道理。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