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究竟有没有许诺过李世民为太子?四个阶段的细节揭露了真相
虽然史书上有多处记载说,李渊一直想立李世民为太子,但这些记载都不靠谱,几乎可以认定这都是李世民篡改历史的结果。
这四段文字正好对应“储位之争”的四个阶段:大唐立国阶段、矛盾冲突初期、玄武门之变前夕、玄武门之变后期。
立国之初:李世民编造的一则惊天谎言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李渊第一次许诺李世民为太子是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之后,理由有两个,一是太原起兵全是李世民的功劳,二是李世民的战功卓著。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我老李能当皇帝全靠俺们家老二,老大不配当太子。
虽然李世民在我心目中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但对这件事我很想吐他一脸:无耻之尤!
需要正本清源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唐建国李渊才是真正的核心,李世民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实习生,他的贡献比不上李建成。
《新唐书》将李世民的功劳置于李渊之上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当初李渊并不想起兵,而是被李世民逼上梁山的,李世民才是“晋阳元谋”的总策划师。二是从起兵到攻入长安,李世民是第一功臣,尤其是关键的霍邑之战。
但凡能认真研读就会发现,那段历史被篡改得不忍直视。
首先,李渊起兵的念头早在隋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时就已经产生,那时大业七年的事,李世民才12岁。
最迟在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就已经在河东悄悄积蓄力量,武士彟就是那个时候结交李渊,并为他提供资金帮助的。
大业十三年,李渊出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李世民随行,起兵进入实施阶段。在期间,李渊吸纳了大量的人才,除了“元谋十七功臣”外,还有温氏三杰等文官集团。
李渊的工作做得有多细?说出来能让人汗毛倒立,他居然在长安派驻了间谍,将朝廷的动向摸得清清楚楚。
所谓李世民和刘文静、裴寂合谋,用晋阳宫宫女陪侍李渊,将他逼上梁山的说法就是个玩弄读者智商的谎言。
首先,裴寂那时候经常用宫女接待客人,李渊不是第一个,没那么大的杀伤力。其次,起兵这种事有可能会由一起“风月事件”来决定吗?就算李世民是愣头青,裴寂可能跟着瞎起哄吗?事实上这件事《旧唐书》根本就没有,不知道成书更晚的《新唐书》哪来的原始资料。
除此而外,有人说李世民结交了大量起兵功臣。扯淡!你仔细看看,晋阳元谋的功臣们除了刘文静,哪一个是李世民的关系?都是李渊的部下、旧交、世交,以及慕名加入的士人,即便刘文静还是裴寂介绍给李世民的。
事实上,李渊之所以能坐江山,跟他的关陇豪族身份密不可分,起兵之前就有一大堆豪族支持他,唐军刚到河东,那些豪门家族纷纷力挺李渊,关中几乎是传檄而定。请问,李世民有那个本事吗?
至于这个阶段的战功,史书明确写着,那时候李世民就是李建成的副手,第一仗打下西河城,李建成的表现非常亮眼。
霍邑之战两唐书将功劳归于李世民,但《大唐创业起居注》却是另一个版本,根本不存在李渊不敌宋老生、李建成被打落马下,更没有李世民独臂擎天的情节。
有人说,《大唐创业起居注》也未必可靠啊。确实如此,这本书有夸大李渊的成分,但作者温大雅是李世民的人,他不可能隐藏李世民的功劳。如果你读过这本书,就会发现那个阶段李世民就是个打酱油的,李建成远比他出色。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是武德元年的事,而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是武德四年,请问李渊如果想立李世民,为何要到武德四年才说?
但凡思维正常的人,绝不会在太子没犯大错的情况下诞生换太子的想法,那时候李建成的口碑相当好,父子俩没任何矛盾,怎么会蹦出来“高祖屡许(李世民)以为太子”的说法?
冲突初期: 存在可能性的许立太子
武德七年的“杨文干事件”是李世民与李建成矛盾激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李建成私运武器事发,杨文干走投无路干脆反了。
身处仁智宫的李渊认为太子可能谋反,于是将李建成骗到仁智宫囚禁,并让李世民率军平叛。李世民出发前,李渊许诺,平叛后我将立你为太子。
但事后李渊的态度却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违约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冷静下来后李渊看出了其中的蹊跷,这件事就是李世民在背后使坏,给李建成设了个陷阱。为了不造成恶劣的影响,李渊以东宫和秦王府的幕僚挑唆为由,各打五十大板匆匆收场。
那么,李渊的 究竟是真是假呢?我个人认为,李渊一时被蒙蔽,激愤之下做出这个 是有可能的。但是既然李世民在这件事也做得不光彩,那么之前的 就不能算数了。
所以,这个 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最多说明李世民的手段耍得很高明,李渊显得太急躁了。
事变前夕:文不对题的一次父子对话
武德九年的一天,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到东宫夜饮,结果李世民莫名其妙地中毒了,当场“吐血数升”,最后被李神通搀扶着回到了秦王府。
李渊得到报信后亲自去探视,并表态说:“天下是你打下来的,我想立你为太子,你却不肯。如今建成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太子,我又不忍心废了他。”
既然探病时说出了储位之争的问题,那就说明李渊认为李世民的中毒跟这事有关,也就是说李渊默认了李建成对李世民下毒的事实。
可是接下来李渊的举动却很吊诡,他训斥李建成和李元吉:你们明知老二不善饮,还这么喝?以后禁止你们夜饮。
不对嘛,结论怎么又变成夜饮无度?文不对题嘛。
事实上,这种事没什么可争议的,假如李建成想要毒杀李世民,李世民可能脱得了身吗?既然阴谋暴露了,一定会撕破脸嘛。
所以,这就是一场正常的夜饮,不存在阴谋。事实上,李世民之所以敢去,也一定觉得很安全。事实上,李建成如果真的想杀了李世民,不可能在东宫下手,太愚蠢了嘛!
因此,李渊探视李世民时不可能提及储位之争,他力挺李建成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没变过。
很显然,司马光个人的立场决定了他对史料的舍取,以及加工编撰。事实上,《资治通鉴》里有大量靠不住的记载,那仅是司马光个人的解读而已,不能作为正史。
事变后期:李渊被迫无奈的违心表态
“玄武门之变”临近尾声,当李建成遇害的消息传来时,李渊木然地说了一句:“没想到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该如何办呢?”
陈叔达、萧瑀当即回复:“当初取天下时李建成就没什么贡献,秦王功盖环宇,天下归心,何不为何不把国政委托给秦王呢?”
李渊的反应相当快:“太好了,我早就这么想了。”
于是君臣同心,立刻颁布诏书,宣布“玄武之变”是李建成、李元吉作乱,李世民是卫国戡乱,从此以后我老李要退休了,国家大事都交给老二了,这也是俺长久以来的心愿。
这话还用翻译吗?李渊自己都成了俘虏,他有什么能力反制李世民?不按照李世民的意图办又能如何?李建成还能复活吗?谁能降服李世民?
最理智的做法就是父子和解,虽然牺牲了李建成的名誉,但也算保全了李渊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大唐帝国必须向前行,而不是继续骨肉相残,进而引发更大的内乱。
所以,纵使李渊的心里在滴血,他也得配合李世民,不光要承认李世民的接班人身份,还要帮他营造合法即位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