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范蠡:春秋时期的一代能人 堪称把话术运用到
中国古代商人的精明,不仅在善于“奇货可居、买低卖高”上面,还有“能说会道”,而能说会道背后蕴含的实际上是极高的人生处世大智慧。在中国古代商人中,除了吕不韦、沈万三,最 的莫过于一代商圣“陶朱公”范蠡。
陶朱公范蠡在越国灭吴后急流勇退,离开了权力场,结果隐居几年便成为震惊诸侯的一方巨富,堪称一代能人,更牛的是,范蠡非常会说话,堪称把话术运用到 。
勾践:一句话藏着三层意思,既能捧人,也能裁人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越国战败,按照议和条件,越王勾践不得不携家带口到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隶。越王勾践怕自己在吴国不安全,就想着把谋臣文种也带上。身为重臣的范蠡一看,这阵仗不对,文种是不可多得的治国能臣,大王要这么做了越国再想雪耻可就难了。
于是他主动请缨,说也要随勾践一起去往吴国,互相有个照应。但是越王勾践拦下了他,说:“爱卿还是帮我守好国土吧。”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越王勾践其实也是个话术高手,意思也很明确,第一点指的是此去吴国当人质,本就不光彩,你范蠡身为国之重臣,跟着去也是白受罪,首先就摆出了会替手下着想的贤君形象。
其次,说你还不如替我守好国门,以防外敌来犯。这话充分显示出越王勾践对范蠡的一种信任感。作为战败国君去往别国当人质,国家肯定群龙无首,而他想任命范蠡在国内主持大局,以防别人趁虚篡位。
再次,在两层意思之外这也是一个试探,多疑的君王绝不会对一个人毫无保留的信任,假如范蠡回答不够好,那么范蠡的政治生涯也就结束了,为什么呢?
如果是不会说话的人,很可能会对领导勾践说:“凭什么让我守国门?这个重担我担不起,干不来,到时候没干好责任还得算我头上”,或者情商不好的直接说:“大王带文种不带我,是不信任我,我哪点比文种差?”
大家想想,工作生活里,尤其职场里是不是很多人存在这样说话不过脑的问题?
通常我们都会说这个人很不会来事儿,或者不会说话和做人,要么想着逃避责任,真有事儿又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要么别人顶上去成功解决了问题,他还要嫉妒来怀恨去。这样的人,不仅搞不定同事关系,也搞不定和领导的相处,自然也做不出大事业。
范蠡:一句话一箭三雕,安抚勾践、交好文种、凸显自己
我们再来看范蠡是怎么回答的,他这句回答堪称经典,值得我们去细品。
他说:“国家之内,百姓之事,范蠡不如文种精通。而在国家之外,敌国之内,决策之事,文种却不如我。”
这句话虽简单,说的却很巧妙,有先抑后扬的功效。一方面范蠡通过贬自己,抬高了谋臣文种,夸他精通治民理政之事,将镇守国门、休养民生这种重大的任务交给谋臣文种更合适。
另一方面,范蠡顺势突出自己的优势:在国家之外,敌国内部,我的人脉极广,熟悉敌国情况,外交也是我擅长的,我范蠡跟着大王去,能替大王处理不方便处理和决策的事情,可以省下很多麻烦。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范蠡机智的采取“先贬低自己,夸别人,再说出自己优势”的策略,夸完文种,再夸自己,有理有据,既不会得罪文种,让文种感受到被信任和尊重的感觉,也突出了自己的长处,得到众人信服,最后,还将了勾践一军,抚平勾践的试探之心,让勾践觉得必须得带范蠡去,不带都不行。于是勾践果真听从范蠡建议,带着他前往吴国,而将文种留在越国,镇守国门,主持大局。
可以说,范蠡这番对答不仅智慧,而且更体现出他博大的胸怀和高瞻远瞩,在功劳面前不求一时利益,而是着眼于未来长远。也正因此,范蠡才能在跟随勾践入吴后,对整个吴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等勾践骗取到吴王夫差的信任,从吴国安然返回后,范蠡辅佐他制定出灭吴之策,最终君臣三人齐力同心下,十年发力,一朝灭亡吴国,报仇雪恨,其深谋远虑,由此可见一斑。
说起来,不论古今,身在职场,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都是微妙的竞争、合作的博弈关系,一句话没说好可能就会导致之间的关系决裂,甚至为日后可能出现的职业危机埋下隐患。
范蠡是很会说话的一类人,一句话一箭三雕,既邀了功,也不得罪别人,同时还抬别人一回,三方都受益,自己的好处也没落下,实属我们应该学习的为人处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