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人口损失一半 是战争伤亡造成还是另有他故?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生很善良,其实不然,很多儒生的歹毒残酷堪比法家的酷吏,甚至犹有过之。因为儒家有规划天下的理想,但这理想往往不切实际,于是他们干起坏事来肆无忌惮。
窦太后早就看出了这一点,她信奉黄老,讲究清静无为,而儒家崇尚“进取”—进取本是好事,可皇帝一旦进取,百姓的生活就完了。汉景帝在位时,儒生辕固精通《诗经》,但那时的学术不纯粹,他们学《诗经》都是为了政治理想。
窦太后召见辕固,问《老子》这书怎样,辕固轻蔑地说:“这书不是治国大典,家庭妇女才会看。”窦太后勃然大怒,说:“你的儒家经典才是《劳改手册》,下贱无比。”并把辕固扔到兽圈里,让他刺杀野猪。
窦太后为什么说儒家经典是《劳改手册》?就因为其中有远大理想,为达成这个理想,儒家认为必须净化人心。于是儒家看见一个人犯罪,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看这个人的内心是不是高尚:如果高尚,无罪;否则,小罪变大罪,从重处罚。
在窦太后的压制下,景帝也不敢特别提拔儒生,日子暂时缓慢流淌。景帝死后,武帝继位,血气方刚的他跃跃欲试。一帮蛰伏的儒生乐坏了,聚在他的周围卖力歌颂,纷纷获得官职。他们相继献上治理天下的美妙蓝图,如在长安城南建立明堂;制定朝觐制度,定期召见诸侯……武帝乐得找不着北。有个叫赵绾的甚至建议,“以后国家大事就不必请示窦太后了”。
窦太后得知后大怒,派人查找赵绾等人的罪证。很快赵绾就被逮捕,和另一个儒生王臧一起接受调查。这两人也识相,当即双双自杀。武帝蔫了,只好暂时收起远大情怀,耐心等待。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终于死了,武帝和儒生大喜,这下可以摩拳擦掌,好好干一番事业了。这时汉朝建立已有67年,由于一直采取不折腾的方针,国库充实,百姓富庶,但接下来的事我们也知道—武帝开足马力疯狂折腾,东征朝鲜,北攻匈奴,破南越,封禅泰山……到了武帝晚年,汉朝总人口损失一半,国库枯竭,天下起义星火燎原,国家濒临山穷水尽。武帝知道不妙,赶紧下了一道罪己诏,暂时废弃折腾的方针。百姓纷纷配合,放下刀弓,再握锄头,于是经济重新走上正轨。
当初武帝折腾时,没钱怎么办?向商人征税,鼓励告发,卖官鬻爵……国库很快又充实了。有人反对怎么办?杀。有人没反对,只是撇了下嘴表示不满,而现有法律条文不足以治他怎么办?办他个寻衅滋事。可寻衅滋事处罚太轻,不能以儆效尤啊!好办,儒家皱着眉说:“虽然只是嘴巴一撇,但心坏才是真的坏,必须从重处罚。”于是大司农颜异被斩。处理这个案件的法学家张汤满意地说:“本来找不到办法治你,还好有儒家经典。”
郭解虽是游侠,但为人不坏,也不仗势欺人。后来因有人偷偷帮他杀人而被逮捕,官吏审讯后,上奏说他无罪。武帝看到奏报,让群臣发表意见,儒家出身的御史大夫公孙弘说:“很多案件郭解虽不知情,但比知情还要恶劣。这不是小罪,甚至不是普通的死罪,而是大逆不道,应当族诛。”于是武帝下诏,将郭解三族夷灭。
可以说,汉朝百姓基本都是被好大喜功的儒生害死的。他们自以为有文化、有理想,如果没有他们,武帝就算想折腾也不知往哪儿使力。有人说,《盐铁论》中的儒生好像不是这样,他们是反对征战的。但那是另一波儒生,若按他们的蓝图去治理国家,百姓照样尸骨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