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最后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性格缺陷决定了他的人生悲剧
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韩信这哥们。不谈其煌煌军功战绩,仅从史书上描述他的一些生活小事,可以看到其糟糕的处世哲学。呵呵,有炒剩饭的嫌疑,莫怪!
言归正传,有两个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典故, “漂母乞食”和“胯下之辱”,它们就是韩信在早期贫贱悲催生活的写照。 “胯下之辱”因为尽人皆知,这里就不再展开说了,单来说说“漂母乞食”。
韩信有一段时间天天在他们的亭长家蹭饭,这一蹭就是好几个月,每天一到饭点儿准时就来。他总这样白吃白喝,搁谁身上都不乐意,时间一长,亭长的老婆干脆每天天不亮就起火做饭,全家人吃完了再继续睡回笼觉。
扑了几次空之后,韩信终于意识到是怎么回事了。《史记》里的说法是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翻译成白话就是:韩信毛了,再也不去了。后面他一个人去城外,想靠钓鱼谋生,结果鱼一条没钓着,在河边洗衣服的大妈施舍他一顿饭,才没被饿死。
后来韩信功成名就,以楚王的身份回老家。富贵之后回老家显摆一下,也是无可厚非的,可是韩信衣锦还乡后做的几件事,暴露出了这个人的性格缺陷。对施舍自己一餐饭的漂母,韩信送给了一千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没问题,可是对养了自己好几个月的亭长,韩信给了人家一百钱,算是那段时间的伙食费。两相比较之下,对后者就是 的羞辱。
从这件小事来看,韩信的处世哲学是非常糟糕的。在两千多年前的农耕时代,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家里多一口人吃饭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亭长一家能让韩信蹭好几个月的饭,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搁在现在,估计也没几个人乐意。虽说最后这件事有始无终,但善举终归是善举,更何况亭长家为此连作息时间都改了,为的就是给两边都保持一份面子。
都已经做到这个份上,亭长也算是尽到了本分,韩信若是不再纠结这件事,倒也无妨。但是拿出一百钱来羞辱人家,这就做得非常过分了。这种性格说好听点叫以自我为中心,往难听里说就是不知好歹,甚至想得更坏一点,对漂母一饭报以千金这个行为,本身也是为了羞辱亭长而做的。
比这件事更不可思议的是,韩信竟然把当初当街羞辱自己,让他钻裤裆的那个无赖,提拔成了中尉——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市公安局局长。于公而言,你仅凭个人好恶,就把国家暴力机关随随便便交到地痞流氓手里,这恐怕就不只是对权力的小小任性吧?
于私而言,孔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韩信这种所谓的以德报怨,说白了就是一种沽名钓誉式的表演,对比用百钱来羞辱养了他几个月的亭长,这种做法说是下贱都不为过。更何况,你还是在用国家公器表演,代价是乡里百姓未来多年的太平日子。只能说,这两件事办得是一无公心,二无私德。再考虑到韩信从齐王变成楚王,其实是刘邦刻意打压的结果,这个时候正处于“以观后效”的阶段,所以他这么肆意妄为更是没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