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轶事:不作为官员逃难时要喝水 被百姓灌了一泡尿

时间:2016-05-12 11:53:03 来源:川北在线整理

  原标题:唐代轶事:不作为官员逃难时要喝水 被百姓灌了一泡尿

  中华历史五千年,有辉煌,也有暗淡;有富足,也有贫困;安居乐业的时代总体不多,相比较而言,苦难的日子似乎更多一些。与人君有关,也与环境有关,咱中国这么大,怎么可能没有一些天灾呢?

  正因天灾常有,人们才期盼救援,尤其是放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领导者的仁德贤能与否,直接与小民的性命挂钩。

  想当初晋惠帝上位前,在晋武帝身边听得州县发生饥荒,他张嘴一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引来哗声一片。平心而论,富贵出身的司马衷眼里,粟米和肉糜都只是常见食物而已,既然没有粟米,用肉糜代替有什么不可以呢?就如现在的孩子,家中没有米饭,用面包等代替不就好了吗?司马衷是不明事理的孩子,他不知道在连粟米都吃不到的百姓家里,肉糜也许是终身未见的 品。他搞不清楚食物的等级,你可以笑话他又痴又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一颗善心,也许这善心没起到什么作用,但最起码总有,他只是一个孩子。

  司马衷是不懂民间疾苦的傻太子,苦笑完过后,也会无奈地理解。但如果已经成人也这样说话,而且还是那么了不起的聪慧才子,那会怎么样?会不会暴打一顿?看完您再决定是否伸出老拳。

  崔荛是大唐御史、户部郎中崔蠡的儿子,家世显贵。他参加过大中二年的科考,稳稳地中了进士。后来,他当上了尚书郎,知制诰,因为善于谈论,写的文章也极尽美妙,再加上长得又有君子风范,在那样一个看脸的时代,有才有貌的他仕途平顺之极,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一直做到吏部侍郎。

  因为崔荛名声在外,他也自视很高。他认为自己才干器宇,格调清高,加上风度翩翩,肯定是可以让他的子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这不,他担任陕州观察使后,什么事都不管,一切交给自己的属下,他只负责美美的就行了。

  当时河南民变,尤以王仙芝为首。王仙芝是私盐贩子出身,虽遭官府通缉,但却始终没有被抓。关东大旱,不但没见赈济,朝廷的租税徭役照样要交,百姓们完全没有活路了。王仙芝揭竿而起,874年在濮阳发出檄文,斥大唐官吏种种不堪。他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王仙芝一挥手,向天下最不平事进攻!

  无论这起义最初怎么样,从古到今情况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参加的人有,观望的人也有。这些观望的人希望崔大人能够拿出方案,拯救一方百姓。

  都说崔大人是大才,朝廷中枢的官员,下到地方来当父母官,那还不是小菜?只可惜,大家都高看了他,不知道是他不会,还是他不想,总之,当百姓们纷纷串到府衙前,请求崔大人求雨赈灾时,崔大人很不以为然,指着院子里的树说:“此尚有叶,何旱之有?”树叶尚存,根本不存在大旱的情况,你们就是一群刁民,无事生非,欺瞒上官,该打!于是,这些请愿的百姓们全都被打了板子,包括放他们进去的小吏,都被狠狠地处罚了一次。

  崔荛是个书呆子?也许是吧,他自认为自己有才有颜,老天爷根本不敢拿他怎么样,树叶都还在树上就是证明哇。只是,崔大人想不到的是:人间疾苦,长官充耳不闻,百姓失望之余,更多的恐怕是愤恨。

  不久,王仙芝派来发动起义的人到了之后,军民人等齐齐冲进府衙,把崔大人给赶了出去。百姓们终究是善良,他们不敢与官斗,哪怕是落魄的官员,也没有下定决心把他送上黄泉的勇气。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智慧。当又饿又渴的崔大人逃到一户人家讨杯水喝的时候,这户人家撒了一泡尿,然后灌给他喝了。崔大人愤愤不平,终于逃回府衙,却被另一伙人发现,要拔掉他的胡须,剪掉他的头发,崔大人拜伏在地,痛哭求饶,最终,他保得一条小命,被朝廷远远地发配到了地方做了一个小小的司马。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