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最美的中国建筑
原标题:故宫,最美的中国建筑
2020年,故宫600岁,
遗憾错过“丹宸永固”大展,
而今,终于等来纪录片《紫禁城》,
将这座城的故事娓娓道来。
写过很多次故宫,
花开,下雨,落叶,飘雪,
每一场自然的馈赠,降落紫禁城,
都会激起无数人的惊叹和向往。
故宫,
历经六百年岁月洗礼,
依然宫阙巍峨,气势壮阔,
他永远是建筑艺术界的瑰宝。
01
故宫建筑本身,就是故宫的历史
以往逛故宫,
热衷于看奇珍异宝,
走马观花地穿梭在各个宫殿间,
险些忘了,故宫是600年的紫禁城,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当年梁思成先生盛赞:
“在紫禁城中万数千间,凡目之所及,
莫不如是,整齐严肃,气象雄伟,
为世上任何一组建筑所不及。”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故宫,到底有多牛?
俯瞰北京城,
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
故宫刚好在中轴线中间部分,
从南到北矗立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正殿两侧对称分布诸多殿宇,
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
秩序壮美、结构整肃,极为壮观。
庞大的宫殿群,
不仅布局严谨有序,
且功能区分清晰明了。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穿过午门,先是外朝三大殿,
文华、武英殿是两翼,
为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自乾清宫到坤宁宫,是内廷三宫,
东西六宫为两翼,构成皇宫的生活区。
故宫,建于1420年,
占地72万平方米,大小90多座院落,
红墙黄瓦,青白石底座,金碧辉煌,
历经明清两朝,住过24任皇帝,
六百年来,见证着历史长河滚滚东流,
几度沧桑,几度新生,而今壮美依旧!
这样的壮美,
缘于最初的明朝足够强大,
才有敢与自然相争的魄力和底气,
社会稳定,粮食丰富,
也间接催生了酿酒业的大发展。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同样在这一年,在西南的川蜀之地
五粮液的明代古窖池也开始酝酿浓香。
以长发升为代表的古窖池群,距今已653年,
和紫禁城一同见证了朝代更迭,历史变迁,
在时间的沉淀里,焕发新生。
懂酒之人大概都听过一句话,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
窖为酒之魂,它有丰富的微生物参与发酵,
产生香味物质,酿出的酒,香气悠久。
五粮液古窖池,600年来从未停摆,
一直不间断地酿造美酒佳酿。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饮一杯600年的古窖浓香,致敬600岁的故宫,
一南一北,都是传承至今
蕴含无数先人智慧的“宝藏”,
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02
故宫,到底是怎么修建的?
一直好奇,
在那个没有大型机械的时代,
明朝是如何修建出如此宏伟的故宫?
1406年,明成祖朱棣
下定决心迁都北京,
首要任务就是修建个象征皇权的宫殿,
他先是派出心腹,
去往全国各地,采集木料和石料。
故宫,是皇家木构建筑,
更喜欢用珍贵的楠木,
据不完全统计,故宫使用的高大木柱,
就达到了近三万五千根。
如此庞大的数量,江南已无法提供,
遂转向四川、云贵、湖广等地采集。
楠木是木中之王,
太和殿中使用的金丝楠木,
则被人称“皇木”、“贡木”。
金丝楠木喜爱险峻之处,
生长极慢,数量极少。
而金沙江两岸的叙州府(今四川宜宾),
地势险峻,涧泉众多,气候温润,
是楠木生长的理想天堂。
宜宾
这些楠木,
生长在崇山峻岭中,
内有豺狼虎豹,砍伐不易,
“进山一千,出山五百”。
运输则需等雨季山洪暴发时,
由水自然冲出,
再经金沙江、京杭大运河等河道运至京城。
同时期的采石工程也很艰辛,
保和殿北面的云龙阶石,
是故宫最大的一块石雕,
雕刻前是一整块石头,200吨重,
取自北京房山大石窝村,距离80多公里。
当时,运石在冬天,
动用2万多人,骡马1000余匹,
沿途挖井取水铺冰道运输,
每天前进2.9公里,花了28天才运到。
紫禁城的修建,前后花了十几年,
集中了当时全国的能工巧匠,
征调二三十万农民和部分卫军做壮丁,
才造就了这一气魄雄伟的“世界文化遗产”。
03
能工巧匠,匠心独运
600岁的故宫,
默然无言,矗立在天地间,
一砖一瓦,一门一窗,
都镌刻着一段悠长的故事。
对故宫越了解,
越为几百年前匠人的智慧所折服。
不用一根钢筋,也没有一根铁钉,
只用传统榫卯和斗拱工艺,
却让经历了200多场地震的故宫,岿然屹立。
暴雨天,
故宫也没有积水之患,
三大殿三重台基上1142个龙头排水孔,
遇雨则现“千龙吐水”之景,快速排尽雨水,
还有各种明渠暗渠,辅助排水。
600载岁月悠悠而过,
任时代风云变幻,故宫巍然不动,
只因一代代匠人,匠心修缮,
用双手默默守护着这座城。
故宫,是木建筑,
风吹雨晒下,损毁甚多,
古建修复师,小心翼翼拆下每块部件,
编号,分类码放,再精心挑选修补材料,
拼补、添配,按照原来的位置,
丝毫不差的安放回去。
好多传统技艺丢失,修复难度大,
修复师就花时间去钻研技术,
一点点克服了困难。
有的修复师,20年如一日,
做着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的工作,
有时忙起来,连喝一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因为热爱,才能日复一日坚持下来。
一代修复师老了,又有新的修复师投身于此,
这样的传承,正是故宫屹立600年的秘密。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凡事讲究效率的时代,
依然有人愿意择一事,终一生。
故宫修复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
守护着一件件前人倾尽心力打造的文物,
怀着敬畏的心情,用手艺、用心血
延续了每一件文物的“生命”,
让它们在百年之后依然熠熠呈现在了今人眼前,
让传承了百年的匠心匠艺得以薪火相传。
真正的匠人,都是这样的,
忠于内心,任世界喧嚣,
依然默默坚守在最平凡的岗位,
五粮液酿酒匠人屈万聪,就是如此。
“在五粮液学酿酒,要求太高了,
像‘跑窖循环、续糟配料’、
‘分层起糟、分层蒸馏’,
‘量质摘酒、按质并坛’等
这些五粮液酿造独门绝技,
没干上十年二十年是很难掌握其火候的。”
25年来,他耐住寂寞,洗脱急躁,
下了苦功夫“专研”酿酒工艺,只为更好。
中国许多技艺,都讲究师傅带徒弟,
“传、帮、带”一直是五粮液的优良传统,
屈万聪从师傅手中接过传承,潜心钻研,
又不遗余力地将学到的工艺教给新的酿酒师。
在五粮液酿造一线,
还有很多如屈万聪一样的匠人,
他们从事着不同的工作,
但个个刻苦“专研”,人人技能过硬,
始终以匠心守护,默默耕耘,
也正是他们的代代传承,
成就了“大国浓香”五粮液。
回望历史,物换星移,
唯有匠人匠心,亘古未变。
是他们用工不计代价,
用时不计岁月,用心不计成本,
将一生奉献给挚爱的事业,
中国才有了一件件熠熠生辉的瑰宝。
故宫的修复师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
五粮液的匠人们,亦如此。
04
一杯五粮液,千载有浓香
一座历经了六百年风雨侵袭的建筑奇迹,
一滴蕴含着上千次翻晾蒸煮的醇净浓香。
当六百年遇上六百年,
岁月悠长,山河静好。
时间的味道
600年的历史,
深远绵长,愈久弥香,
所谓“一见如故”,
便是初相逢,就记住了,
你的芬芳。
一杯五粮液,千载有浓香。
10月22日起,北京卫视 每周五、周六晚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