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祭扫先祖的礼仪与禁忌

时间:2021-04-03 15:13:58 来源:今日头条

    原标题: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祭扫先祖的礼仪与禁忌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人们都知道清明,可是四月初还有个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并不广为人知。寒食节比清明节早一两天。寒食寒食,顾名思义就是禁火,吃冷饭。介子推的故事在《后汉书》《晋书》等众多史书中都提及。寒食节的时间规定为冬至后105天,距离清明节只有一到两天,唐代宗时,下令将这两个节日归并为清明了,寒食节就慢慢地离开了大众视野。苏轼有一部《寒食帖》,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这是他被贬在黄州过寒食节时遣怀所作。“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诗写得苍凉多情,书法也光彩照人。

  清明节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历史非常悠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早先的人文性并不强,而作为自然节气的自然因素相对较重,是在宋元时期才逐渐形成现在熟知的以拜祭和踏青为主的形式。清明节融合了寒衣节和上巳节的民俗,它吸收了寒衣节拜祭先祖的民俗,也吸收了上巳节踏青的民俗。
 
  一、祭祖扫墓
 
  清明节的风俗最隆重的是扫墓祭祖,俗称“上坟”,每到这一天,即使离家在外的游子们一般也要回老家给自己去世的亲人上坟,扫墓,表示怀念和哀悼,古代就有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示哀悼亲人之意。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

    二、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俗话说:“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在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口插柳也是一项重要的民俗。其实柳主要是起辟邪的作用,《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关于清明插柳,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期的名臣介之推的,当时他忠心耿耿,力保国君重耳出逃19年,不过却被重耳遗忘,在大山里生活多年,终被大火烧死在了枯柳树下,人们插柳也是为了纪念他的事迹。

    三、荡秋千

    荡秋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这原来是一项北方少数民族的运动,后来传入中原。《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至唐朝成为清明节重要的习俗之一。荡秋千都有哪些寓意呢?专家解读说,荡秋千一方面可促进青年男女的交往,另一方面,荡秋千荡得越高,预示着生活就越美满。

  四、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在宫廷内,经常有数百人参加。《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蹴鞠是古代清明节人们较为喜爱的一项民俗游戏,蹴鞠的历史悠久,在千年前的黄帝时代,这项运动主要是用来训练武士的。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