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10个习俗除了吃粽子和划龙舟,其他8个很少有人知道
时间:2020-06-24 23:54:30 来源:今日头条
原标题:端午节的10个习俗除了吃粽子和划龙舟,其他8个很少有人知道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苏轼这一首诗将人的思绪拉到端午节,很多人对端午的习俗还停留在吃粽子纪念屈原上,殊不知端午还有别样的习俗。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文,为我们展示了家乡端午的风俗:系五色绳、做香角子、贴五毒、喝雄黄酒、画额、吃十二红等等。
正如他所言,端午习俗早已不是划龙舟吃粽子,时代已经赋予它更多意义。
① 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最经典的习俗,它源于公元340年,屈原多次劝说楚无果后,便知国之将亡,他不愿苟活于世,希望用自己的死唤醒楚王,于是他毅然投江,以身殉国。
百姓知晓他的良苦用心,便将大米投入江中,希望江中鱼虾吃了大米,就不要再去毁坏屈原的尸体,于是后来便衍生出吃粽子的习俗。时至今日,包粽子,送粽子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联络亲友的一种方式。
② 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为了纪念投江祭父的曹娥和为父报仇的伍子胥。赛龙舟一是为了驱散水中鱼虾,纪念先魂,二是为了祭水神。如今,赛龙舟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
除了吃粽子和划龙舟,下面8个习俗,很少有人知道,因为在很多地方,基本都已经消失,没有得到传承。
③ 系五彩绳
五彩绳又被称为续命绳、百索子、长寿绳。五色源于五行,它将金木水火土聚为一体,常有祈福避灾之意。系五彩绳的习俗可追溯到汉代。
《风俗通》中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五彩绳系法多样,儿童一般系于臂膀手腕上,这种系法《风俗通》中便有记载:“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成年男子羞于系于手腕,故他们戴的时候通常系于脚腕处,小婴儿皮肤娇嫩,不便系戴,故他们大多放于胸前。
清朝的端午节格外热闹,他们在五彩绳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做成别样的钗饰。
《燕京岁时记》便有记载:“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端午过后,五彩绳也不能乱丢乱放,要等到天降大雨才能丢,而且要把五彩绳丢到雨水中冲走,寓意是冲去这一年的磨难。
后来,系五彩绳这一习俗,也逐渐演变成挂香囊,香囊里不仅放有五彩绳,还有白芷、山奈、川穹等草药。古代的大家闺秀多用来送给有情人,以表相思之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香囊里的五彩绳也逐渐演变成驱邪的符纸和驱蚊的香料,逐渐有了现实意义。
④ 贴五毒
端午时节正值酷暑,各种毒虫争相而至,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引起疫情,故端午还有贴五毒的习俗。
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虫,贴五毒便是用黄纸画出五种毒虫的画像,贴在墙上,然后用把尖针刺在五毒画像上,寓意是驱除五毒。
五毒画像多由专人绘制,后来逐渐演变成印刷厂印刷,针刺五毒也演变成张天师手举葫芦收服五毒。虽然贴五毒有些迷信色彩,但这样的小活动却最能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⑤ 画额
端午节仿佛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节日,它的很多习俗都与儿童有关,画额也是如此.所谓画额,便是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大人们将它看作驱除邪祟的吉祥物,孩童们则把它看做一场游戏.有古诗称“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于孩童而言,画额也是一份珍贵的回忆.
⑥ 喝雄黄酒
雄黄又被称为“鸡冠石”,从化学角度看,雄黄是一种毒物.但雄黄酒并不是雄黄制成的酒,而是在酒中加入微量雄黄.
《清嘉录》中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
喝雄黄酒不仅是为了驱除毒虫,还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投江后,有一老者担心水中杂虫会啃食屈原尸身,便往江中倒了一壶雄黄酒,此后人们便争相效仿.
除了喝雄黄酒外,人们也常把雄黄酒撒于阴湿的角落,以达到驱虫的功效.
⑦ 采药
端午节在古人印象中是一年里阳气最旺的一天,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天草药的药性最好,所以便有了采药的习俗。
《夏小正》中曾记载这一习俗:“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端午采的药大多是艾草一类的草药,但也有地方抓蛤蟆入药,在南方一些地区,则还有制作蟾蜍酥的习俗。
因端午采药多,故又衍生出挂草药、斗草和沐兰汤的习俗。挂草药,顾名思义便是将草药挂在门上。一般人们都会挂艾、菖蒲和蒜这三种草药。
《清嘉录》中也有记载这三种草药:“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斗草是民间的娱乐项目,其玩法是两人各选一个韧性草,两草呈十字互相拉扯,不断者为胜.汤又称草药水,其源头可追溯到西汉年间.
兰汤中有凤仙、白玉兰、佩兰等草药,各个年代的文豪都对沐兰汤十分推崇.
晏殊有诗:“山来佳节载南荆,一浴兰汤万虑清.”
欧阳修写的诗里也曾有所体现:“嘉辰共喜沐兰汤,毒公式何须采艾禳.”
如今中药的发展大不如前,采药沐兰汤这一习俗已经渐渐被人遗忘.这是我们传承千年的文化,它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没落,若在端午时节,约上三两好友采艾草沐兰汤,倒也别有一番趣味.
⑧ 挂艾虎
挂艾虎也是端午节的习俗,它是由两个鸡蛋壳制作而成.制作时,蛋壳上画成老虎形状,蛋壳下方贴上五毒形状的贴纸.再加以五色绳做装饰,既有老虎驱五毒之意,也有五色绳祈福之意.艾虎多挂于新生儿的房门上,有时艾虎也会佩戴在身上或放在簪子上.
⑨ 躲午
在古代,端午忌讳颇多,躲午便是其中一个.《滦州志》中记载:“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在古代,端午被看作是不吉祥的一天,所以嫁出去的女孩通常会回娘家躲灾.时至今日,这个习俗基本已经废除.如今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端午再也不是不祥的节日.对于传统习俗,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⑩ 吃鸭蛋
端午吃鸭蛋这一习俗相对小众.
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说:“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他对高邮的鸭蛋十分推崇,读来直叫人眼馋.鸭蛋吃完后,还可做成鸭蛋络子,它是由彩绳做成,孩童们常把鸭蛋放在络子里,将络子系在大褂上,仿佛是心爱的饰品.
端午节习俗众多,大多都与屈原、五毒离不开关系.时至今日,端午节的很多习俗也渐渐地被我们遗忘.渐渐地,端午节也没有了它原有的味道,孩童再也不似从前一样拿着五彩绳,拿着鸭蛋络子四处攀比.也许再过几十年,端午节便成了一种摆设.
不知道这是社会进步太快,还是因为文化出现虚化现象.但一更觉得,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我们可以跟紧社会的进步,但也不能遗忘那些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
所以,我们要重视端午的习俗,莫让传统节日成为历史.
参考资料:《风俗通》《燕京岁时记》《滦州志》《清嘉录》《夏小正》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