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想通过“李光洁的胡子,baby的唇”传递些什么呢?

时间:2022-05-07 18:24:02 来源:今日头条
  原标题:《风起陇西》想通过“李光洁的胡子,baby的唇”传递些什么呢?
 
  《风起陇西》快要大结局了!想必大家都觉得这并不是一部很好入嘴的剧集,错综复杂的人物线索,以及部门繁多的衙门设置,都让它在起初有些费脑筋。
 
  但其实只要“啃”下前几集,静下心去看,你会发现这部剧真的越看越上头。
 
  剧情分析想必大家也看多了,今天这篇文章不多说剧情(主要我也还在费脑筋中),今天红豆想和大家一起欣赏欣赏《风起陇西》为观众构建的那个“三国古典美学”世界。
 

  这部剧的美术指导是屡获大奖的韩忠,他拍过两部关于三国的戏,第一部是中国的第一个三国题材影视剧《三国演义》,那时候他们是尽可能的写实,尽可能的还原历史。

  到了《风起陇西》的时候,韩忠就不太甘心了,他和团队小伙伴说:“要回到历史水平面以下,不是俯视,而是平视的或者是仰视的,是在那个历史那个阶段之下的。也就是说,既要有历史,也要生活,是有延展性的。”

  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而这部剧的造型指导是梁婷婷,梁婷婷来头可不小,几年前就凭借《绣春刀》系列第一部拿下“金马奖最佳造型设计”。对于《风起陇西》,她的理念是 :“提炼一些时代的大的特征,以做减法的形式表达出来。”

  那么《风起陇西》是如何在美学上做到“可疏可密“的同时,又保有质感的?

  一、大环境

  《风起陇西》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蜀汉与曹魏,如果仔细看电视剧会发现,蜀汉南郑的主色调是青绿:

  而曹魏天水的主色调是灰黄:

  这是主创团队根据两地的气候差异,特意营造的差别。

  蜀地的自热然是绵绵细雨、轻薄的水汽,所以渗透在每一个场景中的都是那种湿润感。

  随处可见的茂盛植被,乃至雨后地上的积起的水洼。

  而魏地干燥、黄沙飞舞,所以在有关魏地的场景中,则表现出相对粗犷干燥的气质,遍地砂石,黄沙飞舞,极具沉浸感。

  蜀地温润潮湿,魏地粗旷干燥,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风起陇西》很注重镜头感,室内的场景同样延续留白式的极简美学风格。一桌,一椅,一个屏障,一扇窗……留白的地方很多,也保留了空间的整体性。



  “能用结构构成画面的,就坚决不用道具,能只用一样东西,绝不多一件。”
 

  这样的理念意味着简约而不是简单,需要场景有足够的质感。

  而这,就需要时间和心思的打造。

  就好像荀诩的住所,为了保证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人味”,团队不惜用25个工作日对这个住宅进行盘磨,从地面、门窗到柱子,甚至精细到瓦檐和青苔的变化。


  二、小细节
 
  大环境给人渲染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小细节则给人润物细无声的质感。
 
  1、男人的胡须
 
  很多人在看《风起陇西》的第一个不适感就是这里面的男性好像都长得一样?(至少红豆我刚开始看,真的差点分不清谁是谁)。
 
  他们穿的衣服差不多,梳的发型也差不多,还有一点很重要的 是,他们都留有胡须。
 
  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先生曾经指出,“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欢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
 
  三国时期,吴主孙权“紫髯碧眼”,在战场上颇为吸睛。在古代,蓄须是种时尚,人们用“须眉”代称男子。
 
  既然“蓄须”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审美和礼仪,造型指导梁婷婷大概也是知道这一点,于是团队们也为剧中为每位男性角色设计了贴合人物特质的胡子造型,作为人物性格外化的呈现。
 

  而在胡须上,还有一个细节,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就是在《风起陇西》中,大多数男子的胡须都比较短,唯有诸葛亮和李严两位地位最高的人是长须。

  为什么?

  《魏氏春秋》中,曹操的样貌“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而《魏书》中描写崔琰:“声姿高杨,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说的是曹魏有个名叫崔琰的人,因为胡须长,特别像位高权重的大官,不仅朝野上下敬重,就连曹操都忌惮三分。

  可见在当时的人眼中,长胡须其实是和人的权势地位有密切的关系。

  而诸葛亮的胡须也经历了一个由短变长的过程,昭示着诸葛亮身份和地位的变化。

  2、女人的唇

  在这部男性群像的电影中,几乎可以说有且只有两个女性出现,一个就是孙怡饰演的翟悦,一个就是baby饰演的柳莹。

  翟悦的妆容在没有潜入五仙道之前,是清纯而美好的。

  而在成为五仙道的圣姑后,她的妆容也有了很不一样的改变,在我看来是有些诡异的,但是也确实符合“圣姑”的身份。

  而baby饰演的柳莹的造型,则也是网友们议论比较多的一个点,有说她的发型太丑了,还说上面点缀的发饰也很丑,也有说她的妆容,特别是唇装,特别像日本人的打扮。

  我们先说发型,这样的发型叫椎髻,在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服饰展》中,也有记载。而头顶上的装饰,则叫做步摇。

  其样式还主要参考了西汉前期的女性装扮,很多的陶俑或者帛画上,都有这样的造型,并且这样的妆造很符合这部电视剧对于当时朝代的理解。

  那么这个腮红面广,而嘴唇则点缀得比较小的妆容呢,在汉代则被称作红妆,又称为“慵懒妆”。

  汉朝流行梯形唇妆,即在上嘴唇画一个带有弧度的半圆形,下嘴唇画一个大一些的椭圆形,勾勒出简单的樱桃小口。

  接着是描斜红,即眼睛旁的脸部画一道红色的斜痕,像疤痕一样。你肯定会好奇,这到底是什么用意?

  据传三国时期,一位宫女十分受文帝宠爱,当她走近文帝时,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

  其他宫女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宠幸,于是纷纷效仿,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

  而柳莹的这个妆容,眼影着重外眼角晕染,眼下腮红有古代名伶的娇媚。

  三、艺术美感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除了要有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外,其内部的形象、场景、道具、光色等因素要求极具艺术美感而让观众愉悦。

  而这,大概就需要美术团队和造型团队对整个故事要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把这种理解与导演的想法达成共识,通过人物造型、色彩的选用、光影关系等多种美术艺术中的表现元素加以合理的、艺术化的处理,将导演的想法在精美的画面效果中得以实现。

  很多情况下,一部影视作品中会用一些具有代表的美术效果,这往往还会反映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不同效果。

  又回到《风起陇西》的,拿第一集举例,当时蜀国游枭被魏国间军司的人马围攻时,便采用了一段右摇的长镜头,将这名游枭被众人围堵虐杀的场面描述得逼真具体,却又以木门的遮挡避免了过于血腥的画面。

  再比如荀诩邂逅柳莹,英雄救美的桥段,中近景景框直接迎向荀诩,而镜头后的劫匪以数量未知、行动未知的方式陆续入画,和荀诩交战。

  这都是一种很高级的质感。

  但也不仅仅只是质感而言,因为这往往也被用于揭示影像背后的深层意义,也就是影片的潜文本。

  总之吧,我觉得好的影视作品, 人物、环境、道具相互协调,又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让人看了觉得真实自然,又能得到艺术美感的享受的。

  你们觉得呢?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