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演到大结局,黄轩终于在孔笙手里找回最好的演技

时间:2021-01-24 23:51:06 来源:今日头条 肥罗大电影

    原标题: 《山海情》演到大结局,黄轩终于在孔笙手里找回最好的演技

    最近参加某颁奖礼,黄轩用西北方言和祖峰聊天:“前两天不是还在一起种地嘛,干啥嘛!西装领结都打上了。”听完台下的嘉宾都笑了。

    黄轩说的那部剧,当然是《山海情》。

    这大概是少有地让观众不但不想倍速看剧,还嫌不够看的国剧,23集,观众正搬着小板凳看得上瘾,嘴里还在琢磨味儿呢,剧咋就播完了,不够看嘛!得福想想法子嘛!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全剧还剩一集。豆瓣上7万人打分,评分稳稳地停在9.4上,很有可能,年度 分国剧,这就定下来了。

 

    集里,黄轩演的得福的一长串广播独白,把剧中的一村村民和看剧的一票观众都给感动了,里面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人有两头根。”

  演了22集,马得福的“难”,如打地鼠般,刚解决一个下一个又冒出头来。而一直都很难的得福,刚刚过了全剧最难的一道关,也是因为得福的一番话,从涌泉村到闽宁镇,乡亲们没有断掉他们的根,而是把根移到更肥沃的土壤,在那儿再次落地生根。
 
  有观众说,本集编剧已封神,这才叫艺术。还有人说,黄轩演技怎么进步那么大,完全不油腻了?
 
  不油腻了,也就是说,黄轩还是油腻过的,有多油腻,经历过《翻译官》《创业时代》《完美关系》三连击的观众,都有感受。
  《瞄准》算回血,到了《山海情》,当带着一脸高原红、一身皱巴巴的衣服,一头灰蒙蒙的尘土,一口憨憨的方言的村口二傻子,啊不,是青年乡镇干部得福走出来的时候,虽然“土得掉渣”,但放在全员演技派的剧里还不算显眼。
 
  黄轩演技没任何问题,问题是正午阳光太狠了!把能抓来戏骨全抓来了,张嘉益的老父亲、郭京飞的胡建人、尤勇的村民,有一个算一个,个顶个的能演。
 
  况且马得福看似男一,其实不好演,一群性格鲜明的厉害角色像一颗颗珍珠,需要有一根珠链,把珍珠都串起来,而黄轩扮演的马得福,就是这根珠链。但珍珠熠熠生辉,珠链很可能就是把自己演没了,具体可参照《人民的名义》。
  但黄轩演的马得福这根珍珠链,越演到后面,越是在大西北的风沙里,发出自己的光来。
 
  但这光,又融在《山海情》的光彩里。过去很多新一代观众一听到“扶贫剧”三个字就会避而远之,就怕只有官话和教条,没有人味儿,但正午阳光孔笙讲出的这个90年代的宁夏闽宁村,从荒漠戈壁变塞上江南的尘土飞扬的故事,却楞是收获了老中青三代观众,不但口碑炸裂,热度还还一路走高。播到最后,所有观众都说,怎么不多整几集。
 
  这部土得掉渣的剧到底凭什么?
 
  某种意义上,看懂了黄轩的演技逆袭,也就看懂了《山海情》。
 
  太土了
 
  许多人起初看到还暂定名为《闽宁镇》的扶贫剧开拍新闻时,哪怕是正午阳光剧,心里依然会打个问号:命题作文能拍出西海固的魂儿来?不会拍成一朵花吧。
 
  结果,第一集张嘉译的一句““你次咧四咧吐成贼样”,让人笑喷的瞬间,观众心里都踏实了。
  侯鸿亮其实在2019年底才接到的创作任务,高满堂任剧本策划,孔笙拍完《大江大河1》直接进组,一边梳理资料一边创作,对于正午阳光来说,时间很赶。
 
  时间紧,难度大,还是命题作文——什么是“平民化的视角,国际化的表达“,之前没人做过,孔笙必须摸着石头过河。
 
  但就算这么赶,正午阳光还是把队伍直接拉到了宁夏,先采风,再将真实采访和资料相融合,美术、音乐、服化道等技术项也努力还原真实的风土人情。
  制作踏实了,但能不能讲好一个年代的重大命题,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讲好“人”的故事。
 
  是人,就得开口说话。
 
  孔笙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采用方言拍摄,让它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更像真实发生的事情,让人相信这些东西,相信发生的这些故事。
 
  事实证明《山海情》的一个大亮点就在于全员说方言。
 
  方言带感,扑面而来就有一种乡土感,而且又很有趣,不会听不懂,越听越上头。
 
  正是这一帧帧画面,一句句乡音,把人直接带回那个年代,也把农村的原生态给表达了出来,故事和人物就显得浑然天成,骨子里都带劲儿。
 
  而热依扎说过,剧组的方言老师,就是黄轩。
 
  黄轩讲起西北话也很有意思,土掉渣的口音从他严肃认真的脸上讲出来,有一种错配的喜感。剧里他饰演青涩的基层干部马得福,平时有点故意板着的端正,讲话时立马变身憨憨的农村娃。
  黄轩剧中的脸上就是红彤彤两坨高原红,粗糙,加重了真实感。观众夸演员的服化道都好的就像大西北黄土风沙吹的那么写实。
 
  其实是过誉了,服化道没怎么用劲。
 
  剧是八月开拍,七月份黄轩、热依扎、张嘉益几个主创已经被孔笙抓到宁夏农村体验生活了,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脸上肌肤那些明显的干燥,自然的粗砺,红印斑痕,都不是化妆化出来的,是风吹日晒晒出来的。

 

有了一口西北口音和这张脸,额们得福再斜背个包包,微驼一点背,使劲一蹬当年高原上最闪亮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一个带领大家脱贫攻坚的基层村干部就出来了。

《山海情》中大部分角色,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土气”。但好在“土”得真实,“土”得可爱。

而引出这些角色的,就是黄轩。

比如郭京飞饰演的陈金山,福建脱贫干部,到金滩村支援扶贫,操着一口闽南话。“教授过来治沙”,警察说,“谁自杀”,警察听半天听不懂,想说让读过书的马得福来翻译,结果一通鸡同鸭讲。

 

郭京飞说有一个搞科研的教授的东西被小偷偷了,黄轩听了半天自信地领悟:哦,我听明白了,小偷要做科研。

黄轩认真的表情让郭京飞的笑果翻倍了!

但这个笑点也不是编剧硬造的,是剧组在初期了解资料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当年的一件趣事——福建的帮扶干部听不懂西北话,当地的村民也听不懂福建话。就这么创造出这个情节。

建议黄轩和郭京飞联手演个喜剧,他俩在一起观众就想笑。

还有场戏是山路蜿蜒,月朗星稀。年轻的村干部用力蹬着自行车,回头羞涩地对郭京飞说:“你能不能莫抓这么紧嘛。”

 

郭京飞一开口浓郁的“胡建”口音:“拍谢(读‘paisei’,不好意思),我怕我掉下去。”

但郭京飞不是每场戏都出现,马得福再见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副县长了,他开会,大家听不懂,只好再一次让马得福当翻译。

 

全剧黄轩对手戏最多的应该是演他爹的张嘉益。

张嘉益有多绝?嘴里叼根草,一开场怼村民, “额就问你晦气不晦气”,粗鲁,不客气,但又是很亲切,农村老汉的粗粝莽撞、不拘小节,都“活”了。

 

和老戏骨对戏不容易,更难的是张嘉益的角色可以放开演,撒欢儿演,但黄轩的角色性格决定了他只能收着演, 但两人对手戏依然好看。

一个“滚”字,父子情都出来了。

 

几乎每个出彩角色都和黄轩有对手戏。

比如尤勇智扮演的这部剧里的欢乐源泉、唱反调大师大有叔,每次搞事情,黄轩就头疼。但这个角色的私心与改变,又成为整部剧最符合人性,最写实的一笔。

 

而全剧的金句担当、最让观众意难平的祖峰饰演的白校长,几乎每次飙金句,都是对着黄轩飙。

    看剧的时候你会觉得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剧里每个演员,包括群演,都那么生动,那么动人,也是这群人,奠定了《山海情》的底色,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山难过,海难平,所以这个故事,才格外令人动情。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