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中的登高出自哪里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诗么?

时间:2019-12-25 19:55:56 来源:今日头条

    原标题:庆余年中的登高出自哪里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诗么?

    最近,电视剧《庆余年》火了,男主角在剧中靠着背诵杜甫的《登高》名满京都。《登高》经范闲之口一出,就在剧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诗”的盛名,为什么诗圣杜甫的诗会让范闲博得满堂彩呢?

  俗话说,文无第一,杜甫的《登高》却被称为古今第一七言律诗,被历代诗评家推崇。
 
  明代的 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他说:此章五十六字, 如海底珊瑚, 劲难移, 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也曾出现初中的语文课本里,我们一起熟读并背诵。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古代,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在这一天,古人会带着家人或者朋友一起相约登高远眺、出游赏景。
 
  在这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里,杜甫却是一个人。
 
  公元767年重阳节,五十六岁的杜甫,一个人在夔州城外的白帝楼的高台上,一边登台,一边思考,于是就有了这“旷世神作”。
 
  前四句写登高感触,后四句写登高所感。
 
  首联是写登上高台所见所闻,杜甫在写景抒情用词造句上功力深厚,仿佛导演了一部动态的工笔画风格短视频,现场感十足,有动有静有背景。
 
  颔联给了个大全景,滚滚长江、无边视野都在此句中尽展,气势磅礴、恢弘大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概括一生,杜甫的凝练能力可谓让人惊叹,前半生的潦倒和后半生的感慨都在这几个字里。有学者赏析称,这万里悲秋的悲,有八九层悲的意思,抒发了杜甫无限的感慨。
 
  尾联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一杯浊酒浇不走忧愁和苦恨,留下的思考交由读者。
 
  独自,并无暗自哀伤;登高,却未无病呻吟,杜甫深沉的人生思考和壮烈的感情,都能凝结在这首诗中。
 
  走进这首诗,仿佛能听到杜甫对毕生追求不遇的慨叹,也能感受到诗圣那阔达的胸怀。镜头从景切换到内心,在这些气势雄浑的名句中,我们仿佛可以跟着杜甫回顾了他的一生。

  一位年过半百、生活困顿、身经磨难、漂泊无依、功名未成的人,他没有放弃依然心怀抱负。他登高远望,诗句跃然纸上,他痛苦着,他忧愁着,他也在呐喊着。而所有对这首诗的褒奖,也是对这位对社会充满热情、对民生充满关怀的伟大诗人的无限回音。
 
  在结构上,这首诗也被成为是七言律诗的典范。律诗写作有着严格的规范,每一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也不可以临韵通押。所谓邻韵,指的是发音相近但韵部不同的字。除此之外,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也有定规。
 
  从规范的角度看,《登高》对仗工整,平仄严谨,被称为七言律诗的典范。
 
  在七律排行榜上,第一之争,还有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被称为第一是南宋诗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 诗评》中说的,原话是: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除此之外,沈佺期的《独不见》也出现在决赛圈。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虽以闺怨为主题,却能见出诗人驾驭素材、表现情感的高超艺术。
 
  千百年来,这三首诗中的每一首都有自己的拥簇者,粉丝团甚至有了自己的名字,比如:杜吹。支持《登高》的人说杜甫是 的“集大成者”的古体诗诗人,支持《黄鹤楼》的人觉得崔颢在意象上已经完胜其他二位了,而支持《独不见》的人说这首诗对人的情感状态体察地细致入微。
 
  后世对于这三首七言律诗的品评众说纷纭,各家粉丝谁也不肯让步。有人说杜甫富贵气不足,有人说崔颢诗品好人品却耐人寻味,有人说《独不见》的结句太弱……
 
  可无论谁是古往今来的七言律诗第一,这些伟大的作品历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都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启迪。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