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风险、化解风险,但是,我们永远也不要把风险归罪于改革创新。因为不改革创新,我们其实已无路可走
【财新《中国改革》】(记者 李箐)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去年底上任以来,证监会密集推出了多项改革,同时加大了对内幕信息的查处力度。一方面,A股市场指数没有上涨,甚至小幅下跌;另一方面,学术界、舆论界对“郭树清新政”异常关注,叫好声不绝于耳,对于具体改革方案的研讨更是呈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然而,由于改革多头并进,加之步伐异常快速,市场难以迅速接受与消化,担心改革会对证券市场行情造成负面影响的保守言论也逐渐显现,更有既得利益集团担心利益受损开始发出不同意见。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看待中国证监会的密集改革呢?财新《中国改革》记者与中国证券市场创立者之一、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进行了一次对话。
李剑阁,曾任职于国家计委等中央国家机关,后出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他经历了中国证券市场从设立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现任中国最大的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剑阁一直被誉为“学者型管理者”,其从业资历深厚,且三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界 奖项——孙冶方经济学奖。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中金面临转型之际,由他出掌中金,可以稳定大局,并为中金备战券商创新业务。
财新《中国改革》:如果要对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这轮改革作一个总体评价,你如何评价?
李剑阁:郭树清上任以来,面对许多中国资本市场多年存在的本质性难题,采取了不回避、不推诿、不拖延的坚决态度,改革搞得有气势、有成效。
财新《中国改革》:中国证券市场上最为引人瞩目的改革就是发行体制改革,其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利益盘根错节。证监会最近在发行体制上实施了大量改革,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李剑阁:发行制度改革,就是要强化信息披露,淡化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让市场去做市场应该和可以做的事情,政府尽量退出发行过程。这项改革意义重大。
正如一位以前的证券监管机构高层人士曾经说过的那样,这是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由发行制度入手,揭开证券市场改革的大幕,需要魄力和勇气。当然,我们不要低估改革的阻力和难度。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给监管层必要的时间。
从2006年发布的IPO(首次公开发行)管理办法开始,监管部门按照证券法,细化了相关规则。再加上六年来不断向保荐机构下发的书面和口头通知,形成了复杂庞大的一整套规则体系。正是这些规章制度的存在,大大提高了A股发行上市的门槛,特别是在盈利能力方面的要求最为严格,但是,这样做有时反而增加了投资者对监管机构审核判断的依赖。
在成熟市场,如美国两大主要的股票交易所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也对主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股东数量和持股市值等有明确的要求,上市标准不低于中国的沪深主板。但是,美国监管机构与香港证监会一样,都不做实质性判断,其审核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发行人的招股文件没有重大遗漏和误导,投资者可以根据披露的信息,作出自主的投资决策。
2012年4月28日,《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这个指导意见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与此同时,监管层已经决定将创业板公司非公开发行公司债的初审权调整至交易所,这一步意义不可低估。然而,对于整个发行体制改革来说,即便把所有IPO企业和再融资的发行审核的权力都放至交易所,只要仍维持审核的形式,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依然不能认为“功成名就”。
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需要时日,但是,放开发行节奏控制,增强发行窗口选择的灵活性,是否可以先行一步?从海外市场来看,发行上市企业在通过审核或注册后可以自行选择时机启动发行。
从最近的情况看,许多拿到发行批文的公司主动推延,或者缩小发行规模,并没有要监管部门多操心。未来A股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宽有关规定,提高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根据市场需求和承接能力,自主选择发行窗口,通过市场力量调节发行节奏。
下一页
热2018-06-28
热2018-06-25
热2018-06-25
热2018-06-25
热2018-06-25
热2018-06-25
热2018-06-25
热2018-06-21
热2018-06-19
热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