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代表眼中的开放故事:企业抱团闯“一带一路”
四川代表眼中的开放故事
走出去
企业抱团闯“一带一路”
本报记者 曾小清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陈岩
与产业链关联企业抱团,沿“一带一路”方向参与工程项目投资,川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简兴福尝到了甜头。在巴基斯坦信德省投资20亿美元的火电项目,装机400万千瓦,明年并网发电;在马来西亚总投资达35亿美元的火电项目进入设计阶段,明年可开工……
此前,中国企业对外承包的工程,都是“交钥匙”项目,利润仅10%左右。简兴福在“一带一路”的工程项目,从设计、施工、运营都要参与。按巴基斯坦电力定价,外国投资者在项目运行30年内每年可拿到约20%的固定投资回报率。
川开此前仅是发电设备出口商,工程建设是“门外汉”。得益于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川开在外拿下工程项目,“剩下的就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简兴福说,项目建设分包给川内有实力的建筑企业;四川发电设备的生产实力,可以满足川开的采购需求……川开集团扮演资源整合者、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参与方按规则办事,按工程量分成。
多方共赢的模式,赢得市场强烈反响。东电、东汽、东锅等企业已成为川开的合作伙伴。
【点评】
以园区为载体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谢开华:通过产业链关联企业抱团走出去的经验,值得肯定。我国产能合作往往是以工程承包为主,中国在各个环节都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链报团,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同时,还能带动更多企业共同分享“走出去”的成果。
抱团走出去需要更强的协同能力,这涉及金融、法律等方面。当前,国家提倡以产业园区为载体,进行国际产能合作。不少企业先进驻园区,再跟园区的中国企业协同合作,开发当地市场。这一模式,可以降低企业走出去的门槛和风险,希望四川企业多考察,视自身情况走出国门,入驻外国的中资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