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四川将累计完成农村廉租房建设16.65万户
——《四川省新村建设扶贫专项方案》解读
□本报记者 熊筱伟
建好扶贫新村,改善农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四川省新村建设扶贫的首要任务。日前正式印发的《四川省新村建设扶贫专项方案》,为未来5年四川省贫困地区新村建设指明了目标和重点任务。
方案提出了哪些创新做法?将为新村建设扶贫带来哪些变化?10月8日,记者采访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委农工委等有关部门。
精准锁定
扶贫目标 到个位数
方案中的目标数字, 到了个位数:到2020年完成11501个贫困村的新村建设,全面完成5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
之所以有零有整,是因为这是四川省所有贫困村、所有有危房改造需求贫困户的数字。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制定方案,四川省对贫困村情况、农村危房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从而精准确定新村建设扶贫对象,杜绝“大水漫灌”式扶贫。
这种精准,同样体现在措施制定上。针对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方案对应提出建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四大板块”。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各板块将针对不同环境和文化,采用不同建设模式。
分片区基础上,政策更精准到了每一个村。每个贫困村都将编制新村规划。部分已编有规划的贫困村,其规划将得到重新审视并调整完善;每个贫困村也都将建立危房改造台账,给出针对性解决办法。
整体推进
既改善住房条件也提升公共服务
新村建设扶贫=建房子?方案给出的答案是“否”。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案明确了“整体推进”理念,除改善住房条件外,还包括提升扶贫新村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就是要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统筹推进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和构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体系。从生产、生活配套、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改善农村贫困户居住条件。
该负责人认为,在各地扶贫开发不断深入、新村建设蓬勃兴起的过程中,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尤其需要重视。
为此,方案明确各地应加强对贫困地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注重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传承;对贫困地区传统民居应加强保护利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旧村改造行动,防止大拆大建和片面追求大集中;同时挖掘贫困地区农耕文化和地方文化元素,注重运用本土材料和传统文化元素。
制度创新
率先提出建农村廉租房
新村建设扶贫,制度创新如同“杠杆”——用巧劲来撬动难题的解决。
对建不起房、改(危房改造)不起房的农村特困群众来说,如何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就是一大难题。为此四川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农村廉租房。方案明确,到2020年四川省将累计完成农村廉租房建设16.65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