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要驯化野猫 为什么喵星人要比汪星人高冷?
人类驯化马是为了骑上它跑得更快。人类驯化牛,驴是为了耕作,生产需要。人类驯化狗是为了协助我们捕猎,看家护院。人类驯化猪是为了吃,让我们不必费尽心思去打猎。但猫咪既不能骑又不能吃,也扛不起重重的篱,既然如此,为什么人类要驯化野猫,真的只是为了让猫去捉老鼠吗?肯定不是。
如果我们观察人类驯养的其它动物,可以看出人类的驯化模式主要分两种:
第一种是针对狗,牛,马这样的群居动物,人类以代替它们中“领头者”的模式,诱骗这些动物对人类死心塌地。第二种则是针对猪这样的动物,人类通过圈养,阉割,杂交等方式去除其野性,然后等时机到了将它们宰了吃肉。在驯养过程中,因为早期人类食物匮乏,几乎没有可能给家畜喂以肉食,所以这些动物多半吃草吃饭,或是肉和草都吃,比如说狗。
然而猫却和上面说的家畜都完全不一样:一来它是专性肉食动物(obligate carnivore),很难消化肉类以外的任何东西;二来它既不是群居动物,也没有被人类关起来用来提供“猫肉”,甚至阉割猫也是近现代才流行起来的做法。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可能:最早的猫咪是自愿和人类生活在一起,并没有经历过一个残忍的驯化过程。
日本东京大学的Atsuko Saito在进行有关猫对主人反应的研究时,就提出过这样一种被很多人接受的假设:
作为独行侠的猫和狗不一样,并不是人类主动驯化成为人类的宠物的,而是自己驯化自己成为人类的宠物的。也就是说和其它那些被人类列入驯养名单,被迫执行特殊任务的动物不同,猫很可能是自愿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的,因为它们在人类这里看到了食物。换句话说,猫接近人并不是人类决定的,而是猫咪群种自愿的演化结果。
把DNA遗传学分析结果,以及考古学中发掘出最早的人猫合葬联系在一起,生物学家德里斯科尔认为猫最早在一万年前的中东新月沃土地区被驯化。那时候,人类建立起了和自然完全不同的环境,吸引了大量饥寒交迫的啮齿类动物,比如我们都很害怕讨厌的“家鼠”。
我们去百度上搜索“家鼠”,出来的也全都是教我们如何消灭它们的文章,可见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依然是有人的地方就有老鼠,没有变过。
显然,这些家鼠以及别的一些啮齿类动物,比起它们在野外稀疏瘦小的同类更合野猫的胃口。同时人类吃剩下来的肉食垃圾对于风餐露宿的部分野猫来说,也是巨大的诱惑。所以有相当大一部分野猫主动靠近人类,以人类剩余的食品以及啮齿类动物为食。
久而久之,猫便由自然选择出了许多更适合同人类相处的特征,根据2009年的一份研究表明,它们在山林的亲戚,以及它们的祖先是不会“喵喵”叫的。家猫的“喵喵叫”以及索取食物时发出的“咕噜”声,都更像是试图和人类沟通,让人类同它们更亲近的选择。
差不多就类似于下面这样:
“铲屎官,快来给朕侍寝了。”
“铲屎官,该给朕喂食了。”
“铲屎官,这么多屎你都不铲?”
当然有的时候没有高而长的前额也可以: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狗狗显得非常粘人,而猫咪则总是对人类的指令爱搭不理,显得非常高冷——这不是人类的捕风捉影,这是真的。
有实验表示,猫在明显辨认出自己主人的声音后,虽然有瞳孔放大,耳朵微动的表现,然而依然会拒绝产生任何行动。这和狗听到主人的声音便十分兴奋的表现完全不同。
“对生存来说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但至今仍时时回想起那时由人和猫拼命酿造出的独特的温情。我常常想,要是能写篇这样的小说多好。在漆黑一片、寒风在屋外凄厉尖吼的深夜,大家分享体温一样的小说,人与动物之间的分界线模糊不明的小说,自己的梦境与别人的梦境浑然一体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