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真能减轻焦虑吗?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要和自己的指甲过不去?
手指甲是“出气筒”?
你有过咬指甲或铅笔的习惯吗?如果有,那么你想过没有,和你一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要和自己的指甲和铅笔过不去呢?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对自己咬指甲的往事和人们咬指甲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咬指甲的行为一直持续到16岁,每当他忍不住咬指甲时,他都能感觉到自己内心中强烈的焦虑。为什么会焦虑呢?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继父太过于暴力,经常没有征兆就开始揍他,这让他一直很紧张;二是母亲情绪变幻莫测,他没法预料她下一步会说什么,会做什么,这也让他焦虑。
后来通过广泛研究,他得出了结论:孩子爱咬指甲或铅笔等,其实反映了他们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敌对感等消极情绪,是内心焦虑的外在表现。
孩子如此,那成年人因为什么要咬呢?最近,法国研究人员对成年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咬手指甲的问题做了一项专门调查,结果发现,四种情况下人们爱咬手指甲:一是在考虑与他们工作相关的事情时;二是购物时;三是考虑经济形势时;四是考虑自己、父母和孩子共同关注的问题时。
看来,尽管导致成年人与孩子咬指甲的原因不一样,但实质都是因为焦虑。
为什么人会因为焦虑才跟指甲和铅笔过不去呢?那是因为人焦虑的时候,就要发泄这种情绪,要发泄情绪,本能的反应就是咬东西,但咬别的物体不顺手,咬自己的手指甲或手中的铅笔却最顺手,于是指甲或铅笔就成了“出气筒”。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咬指甲这样的行为,实际意味着一个人将攻击转向自身,是一个人通过主动毁掉自己 攻击力的武器——指甲的办法,来压抑自己的反抗欲望。
牙齿功劳大
的解释则是,焦虑的人们采取咬指甲或铅笔的方式来调整和控制情绪,所以“咬”不是为了泄火,而是为了灭火;指甲或铅笔并不是“出气筒”,而是充当了“灭火器”。
不过,咬真能灭火吗?
早期的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可能是通过咬这个动作,来满足自己的“口欲”,并以此来调节自己的焦虑情绪。从心理学上看,人都经历过一个“口欲期”,人在一岁半前,主要生理和心理活动都集中在口部,通过吮吸和撕咬,既能给人带来充饥的快乐,建立母子情感,也能帮助人感受和探索周边世界。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一个婴儿吃母乳的机会太少,“口欲”得不到较好的满足,他就容易执着地吮吸和撕咬,长大后这种习惯就会转变成爱咬手指甲或铅笔了。而通过后来的咬这种行为,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精神抚慰,所以许多人在焦虑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采取这种最原始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