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恶搞?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恶搞?

时间:2016-09-21 12:43:09 来源:大五人格
  原标题:什么是恶搞?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恶搞?
 
  话不多说
 
  先来看一段视频截图(没看过视频的可以百度看看)
 

 

 
 
  看完这个恶搞视频,二扔和大家一样笑得前俯后仰……这个梗来自于哪里?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这是小芈月和芈姝初次见面时玩耍的一个游戏,没想到后来竟成为一句令人唏嘘的话语。
 
  尽管二扔并没有看到过视频中的这个片段,但几乎可以判断,这段视频有一半是被后期加工恶搞的。那什么是恶搞呢?
 
  名词解释
 
  恶搞,原意指出于恶意的搞笑,现在指在已有资源(如新闻图片、文艺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原来的格调和气氛大变,包含各种搞笑犯贫元素,同时,新作和原作的对比往往能增强搞笑程度。(来自百度百科)
 
  由于“恶搞文化”的流行,人们在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以及法学等学科视角下对其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在这种社会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有其心理的根源。研究在这个文化后面的根源,将有助大家更加深刻理解这样的流行文化,进而是社会现象。
 
  集体狂欢心理
 
  网络的集体狂欢是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与网民的兴趣、情感、认知倾向性等个人的心理需求相契合而产生的结果。随着时代发展,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正在极速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生活压力。而恶搞恰巧弥补了这方面压力的释放。平时“正儿八经”的电影电视剧,以及无法适应人们对多样化文化的需求。这些“正剧”通过被加工,似乎变得更加有趣欢乐,在这种加工中让大家找到了释放的感觉。
 
  从众心理与标新立异
 
  我们大五人格微信公众号对从众心理曾有过多次的介绍。许多社会现象的造成其实都起源于“从众心理”,也就是人们对流行的追求。恶搞文化最开始是出于部分不愿意随波逐流的人群,将一些传统资讯重新解构,变成一种独特创新的文化。但是随着这样标新立异的人越来越多,标新立异似乎也变成了“从众”。
 
  自我实现心理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由于网络传播快,成本低,许多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网络世界占据一个角落,成为“网红”。比如之前的芙蓉姐姐靠秀身材,凤姐靠征婚,滑板鞋靠雷人……各种普通人使用“出位”的方式,迅速在网络世界获得关注,获得自我实现。
 
  碎片化时间消化
 
  恶搞文化具有快餐化的特点。在大家印象中,看到的恶搞视频、段子、漫画,多以简短、碎片化的特点为主。比如上个厕所,比如吃个午饭,比如约会等人等等碎片时间。在短暂的时间中无法从事连续性强或是难度比较高的一些活动,阅读简短的“恶搞文化”也是许多人打发时间的好方法。
 
  结语
 
  总之,二扔对“恶搞文化”还是持非常开放的态度,毕竟它不仅有趣,具有创意,还能帮大家释放压力,何乐不为?只不过在恶搞的同时,还是保留底线,毕竟有些恶搞过度,特别是针对个人的恶搞,也可能伤害到话题者本身。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